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改革者的精神最应被铭记和继承

2020年09月04日 12:57   来源:改革网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健生 文/图

  “如何纪念经济特区40周年?我认为,改革者的精神最应被铭记,特别是老一辈改革者敢闯敢试、勇担风险的大无畏精神和担当。”8月31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总结座谈会上表示,改革者的榜样力量弥足珍贵,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我们仍然要呼吁这种精神,仍然要致敬这样的改革者。

  ▲8月31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总结座谈会上发言。

  改革精神是经济特区发展的源头活水

  “直到今天,每每提到深圳两个字,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一句话:‘惟有牺牲多壮志’。因为很多改革者付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才有深圳经济特区的今天。”盘和林说,改革者敢闯敢试、勇担风险的故事至今在深圳经济特区俯拾皆是,这种精神,就是深圳发展的源头活水。

  经济特区在今天看来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美丽画卷,但在当时却是惊涛骇浪。

  1979年,邓小平同志对习仲勋一行说:“可以划一块地方,叫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正是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突破重重阻力,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不仅迅速改变了自身面貌,而且为推动全国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累了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盘和林谈到他在海口施茶村听到的一句话:“不嫁金,不嫁银,缸多就成亲”,这个“缸”说的是盐酸菜的缸。“这句俗语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施茶村物质极度匮乏的现状。这次我们走访了一些展馆,看到了真实的历史资料,也听到了一些故事,可以说5个经济特区当初都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因此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我们更要珍惜改革开放的局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制度创新是经济特区最重要使命

  经济特区发展没有终点,新时代经济特区如何“特”下去?盘和林认为,一要靠硬核的技术创新,二要靠制度创新。

  “硬核技术获取没有捷径,市场也换不来技术,核心技术实际上靠产业链的分工也难以获得,尤其核心卡脖子的技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看到了深圳在技术性创新投入方面,特别是基础性、原始性创新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由此可以看到深圳技术创新要素聚集的希望,看到深圳乃至大湾区创新的前景与未来。”盘和林说,技术创新是培植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盘和林说,经济特区在法律授权的框架内进行制度性突破的改革空间还很大,这也是国家赋予经济特区的使命,经济特区今天最重要的使命是制度创新,为全国的改革先行先试。

  “产业始终是经济特区的根基和生命线,没有产业谈制度改革、谈服务贸易,很容易导致空心化。”盘和林认为,深圳经济发展到今天,仍在不断夯实产业,这给汕头、珠海、厦门、海南经济特区很好的启示。他举例:比如海南医疗创新先行区,医疗创新制度前所未有,基本上打破了医药创新方面大部分瓶颈,有非常大的产业落地优势,希望能抓住机会形成医药产业,而不仅仅局限在医疗旅游服务。比如汕头,在贸易结构和产业链新一轮的布局中,可以充分发挥海港优势,将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作为主要动力,推动汕头与东南亚及国内沿海港口的资源、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具有汕头特色的产业合作区。“经济特区要做区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领头羊。”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盘和林说,今天的改革丝毫不比以前轻松,新时代经济特区应继承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担风险的改革精神,继续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激情和胆魄,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改革者的精神最应被铭记和继承

2020-09-04 12:57 来源:改革网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健生 文/图

  “如何纪念经济特区40周年?我认为,改革者的精神最应被铭记,特别是老一辈改革者敢闯敢试、勇担风险的大无畏精神和担当。”8月31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总结座谈会上表示,改革者的榜样力量弥足珍贵,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我们仍然要呼吁这种精神,仍然要致敬这样的改革者。

  ▲8月31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总结座谈会上发言。

  改革精神是经济特区发展的源头活水

  “直到今天,每每提到深圳两个字,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一句话:‘惟有牺牲多壮志’。因为很多改革者付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才有深圳经济特区的今天。”盘和林说,改革者敢闯敢试、勇担风险的故事至今在深圳经济特区俯拾皆是,这种精神,就是深圳发展的源头活水。

  经济特区在今天看来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美丽画卷,但在当时却是惊涛骇浪。

  1979年,邓小平同志对习仲勋一行说:“可以划一块地方,叫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正是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突破重重阻力,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不仅迅速改变了自身面貌,而且为推动全国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累了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盘和林谈到他在海口施茶村听到的一句话:“不嫁金,不嫁银,缸多就成亲”,这个“缸”说的是盐酸菜的缸。“这句俗语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施茶村物质极度匮乏的现状。这次我们走访了一些展馆,看到了真实的历史资料,也听到了一些故事,可以说5个经济特区当初都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因此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我们更要珍惜改革开放的局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制度创新是经济特区最重要使命

  经济特区发展没有终点,新时代经济特区如何“特”下去?盘和林认为,一要靠硬核的技术创新,二要靠制度创新。

  “硬核技术获取没有捷径,市场也换不来技术,核心技术实际上靠产业链的分工也难以获得,尤其核心卡脖子的技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看到了深圳在技术性创新投入方面,特别是基础性、原始性创新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由此可以看到深圳技术创新要素聚集的希望,看到深圳乃至大湾区创新的前景与未来。”盘和林说,技术创新是培植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盘和林说,经济特区在法律授权的框架内进行制度性突破的改革空间还很大,这也是国家赋予经济特区的使命,经济特区今天最重要的使命是制度创新,为全国的改革先行先试。

  “产业始终是经济特区的根基和生命线,没有产业谈制度改革、谈服务贸易,很容易导致空心化。”盘和林认为,深圳经济发展到今天,仍在不断夯实产业,这给汕头、珠海、厦门、海南经济特区很好的启示。他举例:比如海南医疗创新先行区,医疗创新制度前所未有,基本上打破了医药创新方面大部分瓶颈,有非常大的产业落地优势,希望能抓住机会形成医药产业,而不仅仅局限在医疗旅游服务。比如汕头,在贸易结构和产业链新一轮的布局中,可以充分发挥海港优势,将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作为主要动力,推动汕头与东南亚及国内沿海港口的资源、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具有汕头特色的产业合作区。“经济特区要做区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领头羊。”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盘和林说,今天的改革丝毫不比以前轻松,新时代经济特区应继承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担风险的改革精神,继续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激情和胆魄,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