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在街角的早餐摊买个热腾腾的煎饼,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加班的深夜,摊点温暖的灯光和香气四溢的食物,安抚肠胃和灵魂。在一些城市,如此烟火气的日子已经到来。
据报道,成都、许昌、杭州等地已经开始为“马路经济”“地摊经济”松绑。成都设置了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许昌开放一批背街小巷,让商家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杭州开放了部分街道作为摊贩的经营场地。
而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表示,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多地试水,加国家层面为地摊经济释放更大发挥空间的信号,得到了各方点赞。网友们的反应,是民意的最好呈现。
顾客在享用美食。新华社记者 白佳丽 摄
为地摊经济松绑,首先是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这不仅包括直接提高疫情防控有效性,比如允许小店铺适度扩大经营范围、允许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可以有效降低疫情传播的可能。
更长远地说,还包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快进键。地摊经济不是孤立因子,它连接着以就业为代表的大民生。这一杠杆用好了,可以发挥出撬动就业、保障民生的巨大能量,加快经济社会复苏。比如,成都靠地摊经济,已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和家庭。尤其对一些无稳定工作、无专业技能的城市低收入群体来说,地摊经济可以让经营者获得盈利,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和便利,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改善。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内部压力较大,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成为必考题的当前,我们要充分创造条件,为地摊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氛围。
其次,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是一种治理理念的升级。
要承认,在以往的城市治理思维中,地摊经济有一些负面标签,比如占道经营影响城市秩序,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深夜扰民,产生垃圾破坏城市环境等。城市管理者因而出台禁止和限制措施,也不难理解。但实际上,人们反对的并不是地摊经济本身,而是其失序、混乱的状态。一味打压、严控,虽可以杜绝地摊经济带来的脏乱差,却“连孩子也一起倒掉了”。
公共管理部门扭转观念,以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让地摊经济呈现好的一面,褪去不好的一面,才是更高水平的管理思维。这需要智慧,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做法。
无论如何,将地摊经济与文明城市评选“脱钩”,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另外,为地摊经济松绑,虽带有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鲜明阶段性色彩,但其未来能否在城市中长期存在,显然也要长远统筹考虑的。正如很多网友赞成为地摊经济松绑,但也指出地摊经济自身也要“争气”,以更好的质量、更完善的服务,遵守市场经济规则,保护消费者权益。这需要地摊经济的经营者做到诚信经营、服从管理、更有公德心,也离不开政府部门始终如一,做好前期引导和跟踪管理服务。
一个深入人心的说法叫“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座现代文明城市,有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也应该容得下小小的一个摊点。一个有爱有活力的家园,应当是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希望、有奔头的温馨所在。(凤池)
新华每日电讯《释放“地摊经济”活力,让城市更有烟火气》: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期待看到政策制定更加人性化。粗暴的“一刀切”切掉的是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只有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在人间烟火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发挥地摊经济的就业“蓄水池”作用》:地摊经济既体现了一座城市烟火气,也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一个刻度与窗口。地摊经济往往是沿街为市,会给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管理都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正是因为城市管理压力增大,各地才纷纷取缔了地摊经济。其实这是一种保守行为,不能因为地摊经济存在管理难度就搞一刀切,而是要注重引导规范。划定一定的范围,制定相关的标准,把地摊经济整合到一起,进行统一的集中管理,推出更多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在不影响城市管理的前提下,让地摊经济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并存,这本身就是一道城市治理的大考题。
中国江苏网《让“地摊经济”更符合时代特征》:倡导重启“地摊经济”,是为了让老百姓更有致富的方向,是为了给底层群众一个避风港,但是重启是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重启下的“地摊经济”要更符合时代的特征,撕下“脏乱差”的标签,让“干净、安全、有序”成为“地摊经济”的新注脚。
新华每日电讯官方微信公众号网友评论截图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