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网络述年】秦平:挖掘民俗文化时代内涵,厚植追梦情怀

2020年01月19日 16:39   来源:陕西传媒网   秦平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五,也是古时人们“推磨做豆腐”的日子。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在传承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比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活动就有磨豆腐、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等。最主要的是“推磨做豆腐”,这可不,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各大消费品市场里人头攒动,菜场上的豆腐也紧俏了起来。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舞龙舞狮、赏花灯等习俗,都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江南一带人们就会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多样的民俗,折射中华文明的包容开放。

  春节年俗代代相传,中国传统文化尽显生命力。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岁月洗礼其也早已融入到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中。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有黄豆的自己做豆腐,没黄豆的买点豆腐,就成为了一些人们的“老规矩”。再比如一些地方,“二十五糊窗户”,虽然不再用纸糊窗户,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等习俗依然流传。代代相传的年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与时俱进,民俗文化有了时代新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比如“推磨做豆腐”,因为“腐”与“福”有相似发音,做豆腐对人们而言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在这一天,一些地方人们会把剪好的“福”字倒着贴在窗户或者门上,同样表达了希望“幸福、福气来到家里”的意思。民俗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也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挖掘民俗时代内涵,厚植“追梦人”文化自信。一些地方在除夕以前有吃豆腐渣的风俗,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往往都难以满足,但同时也是勤俭节约的写照。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从凭票证购买商品到通过电商“买遍全球”,从单调的文化生活到多姿多彩的银幕、荧屏、舞台,每一个中国人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勤俭节约美德却一直都没丢,让追梦人步伐更加坚定。

  红红的灯笼挂满大街小巷,“扫尘”“推磨做豆腐”接连上演……尽管离鼠年春节还有几天,但浓浓的“年味”已经扑鼻而来。尤其借助互联网,春节年俗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也让人们有了更多获得感。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在春节大放异彩,这在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强大力量和不竭动能的同时,也激励着14亿中华儿女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以新担当新作为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秦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网络述年】秦平:挖掘民俗文化时代内涵,厚植追梦情怀

2020-01-19 16:39 来源:陕西传媒网 秦平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五,也是古时人们“推磨做豆腐”的日子。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在传承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比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活动就有磨豆腐、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等。最主要的是“推磨做豆腐”,这可不,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各大消费品市场里人头攒动,菜场上的豆腐也紧俏了起来。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舞龙舞狮、赏花灯等习俗,都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江南一带人们就会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多样的民俗,折射中华文明的包容开放。

  春节年俗代代相传,中国传统文化尽显生命力。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岁月洗礼其也早已融入到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中。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有黄豆的自己做豆腐,没黄豆的买点豆腐,就成为了一些人们的“老规矩”。再比如一些地方,“二十五糊窗户”,虽然不再用纸糊窗户,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等习俗依然流传。代代相传的年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与时俱进,民俗文化有了时代新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比如“推磨做豆腐”,因为“腐”与“福”有相似发音,做豆腐对人们而言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在这一天,一些地方人们会把剪好的“福”字倒着贴在窗户或者门上,同样表达了希望“幸福、福气来到家里”的意思。民俗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也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挖掘民俗时代内涵,厚植“追梦人”文化自信。一些地方在除夕以前有吃豆腐渣的风俗,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往往都难以满足,但同时也是勤俭节约的写照。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从凭票证购买商品到通过电商“买遍全球”,从单调的文化生活到多姿多彩的银幕、荧屏、舞台,每一个中国人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勤俭节约美德却一直都没丢,让追梦人步伐更加坚定。

  红红的灯笼挂满大街小巷,“扫尘”“推磨做豆腐”接连上演……尽管离鼠年春节还有几天,但浓浓的“年味”已经扑鼻而来。尤其借助互联网,春节年俗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也让人们有了更多获得感。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在春节大放异彩,这在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强大力量和不竭动能的同时,也激励着14亿中华儿女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以新担当新作为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秦平)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