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红色村庄的美丽蝶变——“红船精神”在海盐的生动实践

2019年07月17日 09:3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精神的力量·新时代之魂】

  百年中国长卷,历史的追光始终跟随着一叶红船。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图为红船模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年巍 摄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一大旧址中重温誓词,在南湖红船旁沉思历史,重申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强调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

  回望90多年峥嵘岁月,“红船精神”所承载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激励我们党顽强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一级教授韩庆祥表示,我们要大力挖掘和分析产生一系列精神背后的根基、本源、事实,让这些精神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新时代新使命,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红船精神是新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动力。”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表示,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根本在于这种精神不仅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而且是时代与实践的一面镜子,不断将时代精神之精华纳入自身,将实践创新之本质融入自身,使得这种精神永恒不朽。

  

  图为“红船精神”的雕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年巍 摄

  精神源于历史、基于实践、映照时代。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北团村,正是“红船精神”的践行者。北团村面积2.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0亩,共有18个承包组,农户545户,总人口1821人,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158万。

  “这些年来,村子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村干部莫社良感慨良多,“现在新农村建设搞得非常好,有技术的人基本都可以找到工作,不用外出打工了。”

  北团村村民委员会副书记张建红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我们集中开展村庄全域整治,对农户房前屋后历年积存的乱堆放、露天粪坑进行清理,利用村庄零星用地建设健身场地、停车场地、景观节点,实施村庄杆线地埋整治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纳管收集工程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这些年,北团村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村”、“省级科普村”、“省级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图为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北团村党群服务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年巍 摄

  “我们主要做好了三个示范。”海盐县秦山街道党委委员万胜龙总结道,在党建引领上做好示范,打造凝心聚力之北团;在集体经济上做好示范,打造产业兴旺之北团;在新农村建设上做好示范,打造生态宜居之北团。

  党的各项富民政策能够有效地推进和落实,基层党员干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五星达标、三A争创”工程是海盐县针对乡村振兴推出的具体举措。为确保该项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海盐县通过强化清单助推机制,优化协调共促机制,建立先行试点机制,在党建引领下,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带领群众一起参与乡村建设,对乡村经济、环保、治安、道德等进行全方位改造。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8年,海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同比增长7%;财政总收入83.88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9%1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7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90元,同比均增长7.5%以上。

  万胜龙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今年,我们会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重点打造村部及周边环境提升建设,紧密接入“乡村振兴示范园区”的建设。北团村全体党员将牢记嘱托,在创业富民、美丽乡村建设的征途中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初心和使命的精神形态就是红船精神。坚守这份初心和使命,就是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红船精神不仅没有远去,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更加感受到红船精神的当代价值。”颜晓峰说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年巍)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