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官员的尴尬“怎么破”?

2015年08月05日 06:53   来源:红网   任云肖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所到县、市,提及“环境追责”,环保官员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表达“不解”——环保涉及众多部门,国家亦有职责界定,但只要出了环境问题,环保部门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舆情爆发时,一些地方政府通常还会处分环保官员来平息民怨。(8月4日《中国经济周刊》)

  一个好的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越来越频繁的雾霾天,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也因此,从前不怎么起眼的环保局,一下子变成了人们对环境不满的“众矢之的”,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按理说不难做的工作,现在为何变成了烫手山芋,甚至有人说当上了环保官员就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结束呢?

  其实,治理环境往往意味着要损害到一些企业的利益,而这些企业又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和人们的就业,再加上环保局的官员由当地政府任命,“乌纱帽”掌握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手里,有的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忽视环境保护,就会要求环保部门去为企业造假,但如果置之不理,就是渎职、不作为,在这种情况下,环保官员们要保住位子就得放弃原则,坚持原则就得得罪上级,最后无奈的环保干部们只能吐吐槽,抱怨下,一边背着骂名,一边领导还不待见。

  说一千道一万,造成环保官员这种尴尬局面的还是当前环保与发展模式的矛盾。人们要致富就必须发展经济,而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又要以环境为代价,环保是里子,经济发展是面子,一些政府为了面子往往就会选择牺牲里子,再加上几十年重视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所累计下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时能够改变的,渴望毕其功于一役也是不现实的。

  要改变当前环保困惑,笔者认为,首先,政府部门要彻底转变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意识,要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重视发展的同时不要放弃环保,着重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经济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其次,环保不是政府自己的事,也是公众的事,因此要进一步推进环保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让公众和媒体充分了解企业排污状况,迫使企业向绿色产业转变;最后,通过加强环保考核、约谈地方政府负责人等方式,让地方党委政府依法行政、敬畏法律,牢牢守住“生态”这条底线。

  当然,尴尬归尴尬,环保官员不能因为这些困难就退缩了,对上,那些不负责的领导,环保官员要勇于指出;对下,那些百姓反应的事件要敢于解决,这样才对得起环保官员的头衔,才是个既能站得住又能顶得住的好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