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成城市请柬,“苏超”如何点燃全民热情与文化共鸣

2025-06-04 07:19 来源:红网

端午的南京细雨微凉,五台山体育场内却蒸腾着近1.6万人的热情。球迷披着雨衣高举助威围巾,目光紧锁绿茵场上南京与无锡的对决——这并非中超职业联赛,而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后文称“苏超”)的第三轮较量。一场省级业余赛事,为何能吸引远超职业联赛的上座率?答案或许藏在足球精神与城市血脉的交融中:它不仅仅是竞技,更是一封由13座城市联名发出的文化请柬。

“苏超”的爆火,首先在于它撕下了足球的精英标签。516名球员中,近七成是教师、快递员、程序员等非专业球员;他们之中,最小的16岁,最大的40岁,平均年龄仅24.09岁。当宿迁的快递员与南京的程序员同场竞技,足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职业神话,而成了家门口的竞技舞台。这种全民可触及的参与感,让赛事迅速扎根市井。“这里没有球星,只有邻居。孩子看到的是普通人也能创造的精彩。” 观战球迷表示。“苏超”的爆火或许展示了一个道理:中国足球最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让普通人爱上足球的理由。

赛事爆火的另一密码,藏在网友戏谑调侃的智慧中。常州三连败后被调侃从“吊州”变“巾州”,无锡与苏州的“苏南德比”被戏称为“太湖归属战”,淮安与扬州更因“淮扬菜正统之争”登上热搜。令人玩味的是,官方非但未回避调侃,反而主动“接梗”。南京发布一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将江苏人“较真又幽默”的地域性格展露无遗。这种敢于自嘲的底气,实则源于深厚的文化自信——当江苏“十三太保”以历史典故、饮食文化为底气,在娱乐的段子中完成身份认同,足球也随之成为各个城市个性的扩音器。直面戏谑,敢于自嘲,这些调侃背后无不展示着对兄弟城市的尊重。

若说赛场是引线,文旅联动则是“苏超”爆火的燃料。常州一招“持扬州身份证免景区门票”,单日吸引大量扬州游客涌入中华恐龙园;盐城凭“观赛送鸡蛋饼”拉动万份“观鸟+观赛”套餐预订;扬州将中场休息变成漆器、剪纸非遗展览,让足球与地域文化和鸣。数据显示,端午期间仅6个主场城市文旅消费激增14.63%,超18万球迷跨城观赛。这场由政府、公众、企业共谋的“城市联谊会”,打破了“体育是体育,经济是经济”的旧思维——当市民情感被激活,足球就能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连接器。

同样值得深味的,是“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这句反常规口号背后的隐喻。在假球、黑哨侵蚀职业足球公信力的当下,“苏超”却以近乎天真的纯粹赢得信任。宿迁与徐州的“楚汉之争”剑拔弩张,但赛后双方球迷共聚夜市把酒言欢;裁判误判鲜少引发围攻,因观众深知“为城市荣誉而战”的核心不是胜负,而是展现城市精气神。这种对体育精神的朴素坚守,恰如一位年轻球迷的评价:“看‘苏超’像看家人踢球——输赢其次,重要的是拼得干净。”

“苏超”的启示早已超越足球。当盐城球迷因家乡队出场呐喊而热泪盈眶,当常州萝卜干因“9.9元看球套餐”销量暴增,当非遗技艺借中场休息走进万人视野——这些瞬间共同拼贴出一幅“全民共建城市”的图景。在这里,体育不再是孤立的竞技场,而是唤醒地域认同、激发文化创造、带动经济增长的舞台。

五台山体育场那晚的雨淋湿了衣衫,却浇不灭15669人合唱助威的声浪。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比分,更是脚下土地的温度与骄傲。而这,恰是“苏超”留给中国体育的珍贵注脚:当比赛成为城市请柬,足球也有了故乡。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足球成城市请柬,“苏超”如何点燃全民热情与文化共鸣

2025年06月04日 07:19   来源:红网   秦若嫣

端午的南京细雨微凉,五台山体育场内却蒸腾着近1.6万人的热情。球迷披着雨衣高举助威围巾,目光紧锁绿茵场上南京与无锡的对决——这并非中超职业联赛,而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后文称“苏超”)的第三轮较量。一场省级业余赛事,为何能吸引远超职业联赛的上座率?答案或许藏在足球精神与城市血脉的交融中:它不仅仅是竞技,更是一封由13座城市联名发出的文化请柬。

“苏超”的爆火,首先在于它撕下了足球的精英标签。516名球员中,近七成是教师、快递员、程序员等非专业球员;他们之中,最小的16岁,最大的40岁,平均年龄仅24.09岁。当宿迁的快递员与南京的程序员同场竞技,足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职业神话,而成了家门口的竞技舞台。这种全民可触及的参与感,让赛事迅速扎根市井。“这里没有球星,只有邻居。孩子看到的是普通人也能创造的精彩。” 观战球迷表示。“苏超”的爆火或许展示了一个道理:中国足球最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让普通人爱上足球的理由。

赛事爆火的另一密码,藏在网友戏谑调侃的智慧中。常州三连败后被调侃从“吊州”变“巾州”,无锡与苏州的“苏南德比”被戏称为“太湖归属战”,淮安与扬州更因“淮扬菜正统之争”登上热搜。令人玩味的是,官方非但未回避调侃,反而主动“接梗”。南京发布一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将江苏人“较真又幽默”的地域性格展露无遗。这种敢于自嘲的底气,实则源于深厚的文化自信——当江苏“十三太保”以历史典故、饮食文化为底气,在娱乐的段子中完成身份认同,足球也随之成为各个城市个性的扩音器。直面戏谑,敢于自嘲,这些调侃背后无不展示着对兄弟城市的尊重。

若说赛场是引线,文旅联动则是“苏超”爆火的燃料。常州一招“持扬州身份证免景区门票”,单日吸引大量扬州游客涌入中华恐龙园;盐城凭“观赛送鸡蛋饼”拉动万份“观鸟+观赛”套餐预订;扬州将中场休息变成漆器、剪纸非遗展览,让足球与地域文化和鸣。数据显示,端午期间仅6个主场城市文旅消费激增14.63%,超18万球迷跨城观赛。这场由政府、公众、企业共谋的“城市联谊会”,打破了“体育是体育,经济是经济”的旧思维——当市民情感被激活,足球就能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连接器。

同样值得深味的,是“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这句反常规口号背后的隐喻。在假球、黑哨侵蚀职业足球公信力的当下,“苏超”却以近乎天真的纯粹赢得信任。宿迁与徐州的“楚汉之争”剑拔弩张,但赛后双方球迷共聚夜市把酒言欢;裁判误判鲜少引发围攻,因观众深知“为城市荣誉而战”的核心不是胜负,而是展现城市精气神。这种对体育精神的朴素坚守,恰如一位年轻球迷的评价:“看‘苏超’像看家人踢球——输赢其次,重要的是拼得干净。”

“苏超”的启示早已超越足球。当盐城球迷因家乡队出场呐喊而热泪盈眶,当常州萝卜干因“9.9元看球套餐”销量暴增,当非遗技艺借中场休息走进万人视野——这些瞬间共同拼贴出一幅“全民共建城市”的图景。在这里,体育不再是孤立的竞技场,而是唤醒地域认同、激发文化创造、带动经济增长的舞台。

五台山体育场那晚的雨淋湿了衣衫,却浇不灭15669人合唱助威的声浪。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比分,更是脚下土地的温度与骄傲。而这,恰是“苏超”留给中国体育的珍贵注脚:当比赛成为城市请柬,足球也有了故乡。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