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南京细雨微凉,五台山体育场内却蒸腾着近1.6万人的热情。球迷披着雨衣高举助威围巾,目光紧锁绿茵场上南京与无锡的对决——这并非中超职业联赛,而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后文称“苏超”)的第三轮较量。一场省级业余赛事,为何能吸引远超职业联赛的上座率?答案或许藏在足球精神与城市血脉的交融中:它不仅仅是竞技,更是一封由13座城市联名发出的文化请柬。
“苏超”的爆火,首先在于它撕下了足球的精英标签。516名球员中,近七成是教师、快递员、程序员等非专业球员;他们之中,最小的16岁,最大的40岁,平均年龄仅24.09岁。当宿迁的快递员与南京的程序员同场竞技,足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职业神话,而成了家门口的竞技舞台。这种全民可触及的参与感,让赛事迅速扎根市井。“这里没有球星,只有邻居。孩子看到的是普通人也能创造的精彩。” 观战球迷表示。“苏超”的爆火或许展示了一个道理:中国足球最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让普通人爱上足球的理由。
赛事爆火的另一密码,藏在网友戏谑调侃的智慧中。常州三连败后被调侃从“吊州”变“巾州”,无锡与苏州的“苏南德比”被戏称为“太湖归属战”,淮安与扬州更因“淮扬菜正统之争”登上热搜。令人玩味的是,官方非但未回避调侃,反而主动“接梗”。南京发布一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将江苏人“较真又幽默”的地域性格展露无遗。这种敢于自嘲的底气,实则源于深厚的文化自信——当江苏“十三太保”以历史典故、饮食文化为底气,在娱乐的段子中完成身份认同,足球也随之成为各个城市个性的扩音器。直面戏谑,敢于自嘲,这些调侃背后无不展示着对兄弟城市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