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物古建穿上“防护服”

2024-12-11 07:22 来源:北京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给文物古建穿上“防护服”

2024年12月11日 07:22   来源:北京晚报   李霞

  当地时间12月8日,巴黎圣母院重新对外开放。据央视报道,修复后,巴黎圣母院的木质屋顶增添喷水装置与隔离层,提升了防火性能;修复团队借助3D扫描与数字建模,让石砌拱顶再现庄严,还借助可视化软件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出3D动态建筑信息模型,让圣母院旧貌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永久留存。重生后的巴黎圣母院加穿多重“防护服”,是大火留给这座建筑的教训,也给所有文物古建保护与修缮提供了经验。

  2019年4月15日傍晚,正在局部维修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标志性的尖塔在火光中轰然倒塌,教堂屋顶几乎被大火摧毁,全世界为之震惊悲痛。如今,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宽慰了人心;防火装置与数字模型亮相,让人多了一份心安。遗憾的是,尽管修复团队秉持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大火留下的疤痕将永远都在。

  作为文物古建大国,我们既为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感到庆幸,也要从中吸取教训,更要借鉴其修复过程中的新思路和新理念。我国古建多以砖木结构为主,最怕的就是火患。近年来,国宝级古建遭遇火灾的不在少数。今年5月,因电路问题,河南大学大礼堂惨遭“灭顶之灾”;2022年8月,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屏南万安桥被烧毁;2019年,四川江油云岩寺东岳殿大殿主体建筑被烧毁;2015年,因电气线路故障引燃周围可燃物,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云南巍山古城楼起火被毁……扛过历史没扛过大火,古建之殇令人心痛,也为古建保护一次次敲响警钟。

  浴火可以重生,但更希望文物无需“浴火”永葆生机。从“抢救性保护”走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做到未雨绸缪、未焚徙薪,让文物远离火患确保长安,应是巴黎圣母院修复带给我们的启示。

  多年来,为保护古建,各地不断加强预防性措施。比如为确保北京中轴线重点地标建筑的消防安全,北京消防部门和文物部门联手,传统措施和现代技术并用,不仅有安保人员全天候值守,更有消防报警装置与监控摄像头的智能联动;故宫特勤站甚至为故宫量身打造了一套数字化灭火救援指挥系统,确保消防员能第一时间赶到起火点。

  必须提醒的是,预防性保护古建,留下“复印件”、运用先进科技为古建托底,与留住“原件”同样重要。巴黎圣母院修复团队采用三维扫描、无人机拍摄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等比例精确完成圣母院三维虚拟模型,确保了修复方案的精准性。很多中国古建内部构造复杂,既面临安全考验,也面临修缮难题,亟待利用数字技术为其打造“孪生体”。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为古建多穿几层“防护服”,宜早不宜迟、宜多不宜少。

  防患于未然,防火于未燃。预防性保护尽早提上日程,文物古建才可高枕无忧。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