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校一名学生因家人危重,凌晨请假回家,但宿管员称必须6时30分才能开宿舍门,最终该学生没有赶上回家的飞机,引发网友热议。校方回应称,物业公司已向学校和该生道歉,并将两名宿管员调离宿管员队伍,扣除当月绩效。(11月26日潇湘晨报)
按照该校学生宿舍的管理规则,23时到次日6时30分,宿舍大门处于关闭不通行状态,这是许多高校通行的做法。这则新闻之所以成为焦点,是因为“家人危重请假被拒”触碰了人们关于规则执行不够人性化的痛点。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宿舍管理需要规则与边界。“家人危重请假被拒”遭受批评质疑,关键在于规则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做到人性化。家人危重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学生需要紧急离校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缺乏换位思考的体谅和将心比心的成全,“家人危重请假被拒”折射出宿管员工作方式的粗暴与冷漠——没有学工部批文,学生就不能外出,哪怕是家人危重亦然。
汉娜·阿伦特认为,每个人都顺从命令,并为服从命令找到借口来为自己开脱,看似平庸无奇的恶,却是现代社会危险的恶行。“家人危重请假被拒”说到底,就是陷入教条主义的窠臼,没有做到事急从权——规则的刚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确保起点公平和程序正义的基础上,对特殊情形给予适当的倾斜,并不会为规则“减分”,反而会增强规则的使用价值。
规则人性化并不意味着任意裁量,更不意味着我行我素,而是要将人性化操作置于公共规则的框架内。规则严肃性与执行人性化并不矛盾,需要警惕的是将规则“任性化”——在一个热衷“变通”的社会里,一些人喜欢用人情、关系来替换规则;当人们经历无数次“变通”之后,就会对随意解释规则、随意执行规则的容忍度增大、承受力增强,这最终会让规则形同虚设。
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部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想方设法绕开规则,对规则进行变通和替换;他们会编织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蒙蔽和欺骗宿管员打开宿舍大门。为了防止学生“钻空子”,一些高校就会通过学工部证明、学院证明等方式,来打破信息不对称。可是,一旦陷入“唯证明”的路径依赖,一些临时的、突发的事件就可能会被“误伤”,这就要求宿管员在遵循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变通,如与学生家长联系、与班主任辅导员沟通以确认信息的真假。
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宿管员,也承载着一定的育人功能;宿管员的角色扮演,同样会影响学生们的精神家园建设。“家人危重请假被拒”的最大症结,就在于处理特殊情况的时候身段不够柔软、方法冰冷僵化,不仅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有温度的教育”,也让宿管员接受了规训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