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纸面服刑”,让正义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2022年12月08日 10:55   来源:东方网   徐林生

  12月7日,江苏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全省法院加强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工作情况。通报说,2021年1月到2022年11月,全省法院共受理减刑、假释案件24636件,审结24410件,其中裁定减刑23799件,包括变更减刑幅度825件,不予减刑369件,撤回建议5件;裁定假释230件,不予假释3件,撤销假释3件。(12月7日新华报业网)

  针对一些法院减刑、假释案件庭审存在走过场、案件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去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的意见》,针对实践中较难把握、容易出现偏差的问题,提出了审查过程中应当重点注意的事项,并明确了具体审查方法。为此,全国政法机关开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顽瘴痼疾全面排查整治。今年以来,江苏法院全方位打造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体系,严格把握相关法律尺度,裁定369起案件不予减刑,且减刑、假释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

  减刑、假释制度作为刑罚变更执行制度,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根据有关法律,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可以采取开庭审理或者书面审理的方式,但两种审理方式都可不公开审理。因此,社会关注度不高,媒体一般也不作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些过去不被公众关注的减刑、假释案件,多年来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一些地方在罪犯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时,存在突出的权钱“赎身”乱象,严肃的刑罚执行制度被打开腐败“后门”,一些犯罪分子得以不当减刑、提早假释。对此,公众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斥之为“纸面服刑”“提钱出狱”。

  刑罚执行是刑事案件严密司法程序最后阶段,也是犯罪分子悔过自新、重新做人最后机会,更是实现司法正义最后一道法律“关口”。不过,一桩桩不当减刑、假释案件,不断消弭刑罚的强制性、严肃性,令一个个犯罪分子得以“提钱出狱”,致使最后一道法律“关口”频频“失守”,司法正义被大打折扣。

  近年来,最高法、最高检等司法机关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直面减刑、假释案件审理存在问题,连续出台了一些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法规,完善司法程序,堵塞审理漏洞,强化舆论监督,提升审理透明度,从江苏高院等司法机关实践看,已初见成效。

  但是,司法实践中,我国长期存在重刑事侦查审判、轻刑事执行的思维“惯性”,减刑、假释案件容易成为被正义之光遗忘的角落。因此,如何杜绝“纸面服刑”,守好司法公正最后一道“关口”,说易行难,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杜绝“纸面服刑”,让正义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2022-12-08 10:55 来源:东方网 徐林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