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爆破”成新型网暴乱象,网络暴力何时能休矣?

2022年11月10日 08:18   来源:红网   杨海娣

  近日,河南一名刘姓历史老师上网课后在家中不幸去世。据刘老师家属提供的视频和图片显示,刘老师在上网课时,直播间被人故意播放刺耳音乐。甚至有捣乱者故意威胁,肆意辱骂老师。在遭遇陌生人入侵网课后不久,刘老师被发现猝死家中。此事引发人们对于这种新型网暴现象的震惊。(11月8日 《南方周末》)

  在网上,入侵网课捣乱的行为被称之为"网课爆破”或"网课入侵”。而"网课爆破”具体行为则表现在有的人会通过特殊手段提前拿到网课会议号,趁老师上课期间,在课堂内故意捣乱。其中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播放与课堂无关的图片和刺耳音乐,更有捣乱者故意威胁、其话语不堪入耳。而亲历过"网课爆破"的同学和老师在之后接受媒体采访的表示仍心有余悸。

  这种公然入侵教学课堂、中断教学进程、肆意辱骂老师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网络暴力。"网课入侵”看以是学生或其他不法分子以"开玩笑”为借口,而做出的不恰当行为,但背后引发的应该是对于新型网络暴力的思考,其影响不容小觑。近些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其背后反映的则是网民法律意识的淡薄、网络环境乱象期待改善的现实。当今网络环境乱象丛生,那么网暴事件又为何屡禁不止、以及该如何整治由网暴事件所引发的网络乱象?

  高速发达的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展现自我、个性的平台,这本应是一项利好的新技术,但由于网络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匿名性”状态让人们失去了原有的理性,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人们躲在键盘后肆意评价处于舆论热潮中的人物与事件,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失锐的批评与指责:做好事也会被挑错、身处困境中却不被体谅、伤人的话可以随口而出……人们在网络上肆意妄为,却承担着极低的成本。在每一场“声势浩大”的网暴中都能全身而退。于是新的网络乱象“一直在路上”。

  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于热点事件的追踪一定程度上是出于责任感。比如很多黑暗与不公事件的爆出、百姓们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那些屡屡被禁的敏感话题……很多事件都是有着一批网民持续地跟进与声援,倒逼相关部门采取行动,最终促进相关事件得到妥善处理。这样的结果应该是网络环境所提供的价值所在,每一项技术都是工具,该如何利用好它带来最大效益才是更值得考虑的。当大量信息涌入,网民无法确证每条信息的真伪时,就有了“谣言满天、不断打脸”现象的频频发生。当人们拥有随意发言的权利但却并不明晰事情的真相,其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流量时代,注意力是稀缺且宝贵的。因此,网民的关注点更应该在于如何推动事件利好发展、督促相关部门作出调整,而不是充满戾气肆意攻击他人。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传记中写到"她那时候可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那些你有意或无意敲击出的每一句话,你都得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网络从不是法外之地、法律的底线更不容触碰。法律尊重每一个人的言论自由权、但也保护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权。刑法第246条规定了侮辱罪和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如何治理网络乱象,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对于个人而言,需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对发公开发表的每句话再三斟酌。平台应加大审核力度,在传播上中断网络暴力乱象的发生。同时也应加强审核个人身份信息,降低匿名性所带来的“保护”,并不断扫除受害者申诉之路上的障碍。国家应针对新情况合理调整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好保护个人权益,同时也应完善对参与网络暴力事件的惩处。

  那些在困境中不被体谅的人、那些被用显微镜挑错的人、那些处于舆论中心的人……都有可能是每一个人。治理网络暴力不只是说说而已,应该从仔细斟酌后删除的每一个字、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慨他人之慷……网络乱象何时能休矣?应该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网课爆破”成新型网暴乱象,网络暴力何时能休矣?

2022-11-10 08:18 来源:红网 杨海娣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