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2022年11月08日 07:18   来源:深圳特区报   林 辰

  提要

  不断造福人民,就要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激发劳动创造活力,就要从人民最普遍、最现实、最迫切、最棘手的问题抓起,找准切口、靶向发力,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要统筹兼顾全局和局部、眼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等重大利益关系,让发展成果更加全面、更加公平、更加长久惠及全体人民,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贯穿始终的重要政治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是最为重要的高频词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人民立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旨归。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内涵和现实观照,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要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积极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坚持人民至上,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时代,不断丰富发展并充分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生动写照。

  历史由谁创造?是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还是依靠少数先进人物的意志和才能,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体现了两种截然相对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承载者、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动者,杰出人物的历史贡献,能且只能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总动力中得以说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生动表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不仅如此,坚持人民至上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寻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并提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其实质就是对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方向的考察,指出未来人们将克服异化,并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共产党宣言》集中阐释了“自由人的联合体”,认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在现实的世界中,使用现实的手段,推动实现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懈奋斗,目的就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目的就在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

  回顾百年辉煌党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奋斗之中。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创业奋斗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群众路线史,就是一部不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事业发展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执政根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历经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以排山倒海、力不可挡之势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至上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旨归,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中华民族迎来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

  历史和现实都已表明,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而脱离群众则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维护人民利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三、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举世瞩目的优异答卷。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人民至上仍然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源泉,仍然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常胜之本。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必须继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一切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始终不渝坚守人民立场,就要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顶”,就要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历史与现实已经雄辩地表明,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紧紧依靠人民,就是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惊天伟力。紧紧依靠人民,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就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新起点,唯有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才能确保我们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党和国家发展壮大提供不竭动力。

  始终坚持不断造福人民,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坚持人民至上并非是一个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止步于思想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不断造福人民,就要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激发劳动创造活力,就要从人民最普遍、最现实、最迫切、最棘手的问题抓起,找准切口、靶向发力,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要统筹兼顾全局和局部、眼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等重大利益关系,让发展成果更加全面、更加公平、更加长久惠及全体人民,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2022-11-08 07:18 来源:深圳特区报 林 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