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政策岂能被钻空子

2022年08月17日 08:01   来源:南方日报   扶 青

    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这些年,各地纷纷开启“抢人”模式,一些城市为了招贤纳才,出台了一个个政策“大礼包”。然而,原本为人才解后顾之忧的好政策,却被一些人盯上,打起了“小算盘”。

    据媒体报道,某地一些所谓的“人才代办”中介,将人才政策作为牟利工具,大打“擦边球”,明知申请人不符合人才要求,但在收取30多万元“代办费”后,就可通过运作帮助其获得E类人才资格。当地回应称,已督促相关城区认真调查核实,将严格依法依规处理。

    这究竟是骗局还是灰色产业链?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调查。不过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有不少疑点。一方面,根据当地人才政策,E类人才可享受到落户、每月2500元的租房补助以及优先购房摇号资格,确实容易让人产生钻空子的冲动;另一方面,人才认定政策中有一项担任经营管理人才的规定,而部分人员的确在人才申请期间担任管理岗位,获得人才资格后又从管理层“消失”。叠加印证,媒体报道个别人通过造假获得人才资格恐怕并非无中生有。

    稍作延伸,类似的案例早已有之。比如杭州在2019年就查处了一起“花15万元代办‘人才进杭落户’”案件,6名犯罪嫌疑人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等。去年,海南乐东法院也审理了一起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案件,被告人任某为不符合人才引进政策要求的人员伪造政策需要的证件、证书、劳动合同,同时买通户籍民警为上述人员获得海南户籍等,被依法判刑。

    从中可以看到,“人才代办”一旦形成灰色产业链条,至少有多个漏洞。其中,既有以炮制、兜售虚假人才资格牟取不正当利益的“人才代办”中介,也有一些“空挂”职位配合中介的相关企业,甚至还有可能一些公职人员参与其中,为造假行为大开绿灯。这不仅违背了人才政策的初衷,也严重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相关部门需要针对性采取措施,对造假获得人才认定和引进的人员取消其人才资格,对参与人才资格造假的中介依法严肃处理,有公职人员参与的还要追究违纪违法责任。

    作为政府公共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公正、合理是人才政策的基本原则。如果一些人能通过投机取巧获得人才资格,不仅抢占了真正有才能的人享受政策红利的机会,也浪费了为人才配套的相关公共资源。无论是之前有人通过有偿代办获得“房票”,还是有人“空挂”职位顺利通过审核,都说明了相关政策有漏洞。对此要认真彻查,严格“把关”认定条件,决不能让弄虚作假者和投机者钻了制度的空子。此外,还须畅通举报渠道,对一切违反政策的行为严肃追责,确保人才政策落在实处。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人才政策岂能被钻空子

2022-08-17 08:01 来源:南方日报 扶 青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