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不可失了匠心

2022年05月18日 08:08   来源:南方日报   孙文静

  近日,浙江大学副教授王慧敏撰文批评《美国高等教育史》的中译本存在“大量错译、少数漏译”等问题,引发舆论强烈关注。16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致歉函,称“已组织精干编辑力量对相关问题进行核查”,并同步采取停售、退货等补救措施。

  前有人民文学出版社误把“祸”字当“福”字,再有中华书局推出的精品被痛批“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书”,如今视专业学术出版为立社之本的大社名社又紧急致歉……系列“翻车”事件不仅消耗着出版界来之不易的声誉,更冲击着公众对严肃性知识传播保有的敬畏之心。

  图书出版缘何备受“质量堪忧”诟病?本应秉持“出传世文献”理念的机构为何频出错?综观此次被学者紧盯的中译本翻译错误问题,不难窥见相关主体的“失责”与“失职”。

  学术翻译是有门槛与底线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深耕自己所擅长的研究领域或许更能有所作为。从已有信息看,译者的研究方向为哲学、社会学与翻译技术,曾参与翻译《武曌》。面对中外文化之异、高等教育发展之别,如何尽可能忠实转述文本意涵、流畅展现横跨300年的异国教育图景,着实考验译者的学术能力与文化功底。“耶鲁”被生硬地理解为一所“国立大学”,学生团体的组织者被翻译为“学生干部”……缺乏对一方水土、一方文脉等专业知识的了解,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同时,专业学术编辑的审核不严亦是重要原因。编辑,本应严把图书质量关,严防包括语用不规范在内的各类出版错误。然而,同一地名在同一句中惊现两种不同的表述,首次出现人名、机构名时未做到统一使用英文标注,种种“怪相”无不叩问着编辑的专业水准。如果说缺乏某一专业知识背景尚属个人能力问题,那么大范围出现各种不规范表述、对显而易见的低级错误毫无察觉,则着实属工作态度问题。

  面子是大社名社的品牌图书,里子是错误百出的低质读物,华而不实的外衣终遮不住读者的锐利眼光。品质是一本书的生命,更是涵养一家高水平出版机构的永久活力所在。大社名社并非不能犯错误、所出皆精品,比如《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就明确规定“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包括学者在内的一众人,其朴素期待不过是鞭策学术出版机构再出优秀作品、传世佳作。“让译文更准确、更完善,为学术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正面的事情”,王教授在批评文章中的一番话道出了万千读者的心声。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回首百岁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的人生路,或许可以为重“量”的图书出版行业带来一股人间清醒。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图书出版不可失了匠心

2022-05-18 08:08 来源:南方日报 孙文静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