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可持续交通未来

2021年10月21日 08:14   来源:光明日报   初北平 张辰熙

  交通具有串联起世界经济与文化脉络的重要作用,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领域。虽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是中国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不变,而开放包容与互联互通的国际大势更是不可逆转。

  2021年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的举办,为推动交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可持续交通的实现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立足自身创新发展。

  可持续发展交通是世界潮流

  《美国交通运输部2018-2022年战略计划》中设立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包括建立基础设施预防性的维护策略以延长其生存周期;鼓励创新和加快新技术应用,同步协调政策研究,让法律法规跟上新技术的应用,为可持续交通发展提供支撑。美国交通部2020年发布的《智能交通系统(ITS)战略规划2020-2025》中,以指引智能交通系统的合作与创新研究和开发应用,保障人员通勤和货物运输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目标。在环境保护方面,《美国综合运输系统2050年发展构想》报告中明确了新的交通系统发展思路,即采用如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再生燃料以及高效清洁能源技术等,在未来建立具有及时性、高效性且环境友好的国家综合运输系统。

  英国交通运输部制定的交通发展战略中也强调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和扩建铁路网,充分利用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更清洁、更高效的运输系统,营造更安全的交通环境;实施运输一体化的新方案,加强综合运输,提高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这一系列方针政策反映出,英国在原有运输政策的框架下进行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延续、发展和细化。2012年,英国颁布了《国家规划政策框架》(NPPF),为国家和地方城市规划部门的决策提供指导。英国正在建立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可持续交通模式“生态城镇”,一是不鼓励使用私人交通工具,二是投资公共交通,三是鼓励使用自行车,四是在公共交通服务欠佳的地区推行拼车计划。

  交通一体化一直是欧盟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欧盟于2011年出台了第三份交通运输白皮书《一个单一欧洲运输区路线图:迈向竞争和资源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白皮书把2050年视为目标年,以实现“建立更有竞争力、能源使用效率更高的交通系统”的目标,实现碳减排60%,调整运输结构,大力推进多式联运网络的建设。

  可见,民生、高效、创新及环保的可持续交通发展模式成为全球公认的标准。

  立足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的中国可持续交通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中国的可持续交通发展将以创新的思维和广阔的眼界惠及世界。

  惠及民生,国际示范。中国的可持续交通发展切实关注民生,坚持公平普惠原则。在强调全球化协作的同时切实关注不同国家之间交通发展的差距与不同群体对交通的诉求,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交通的内涵所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着力实现交通设施建设,保障交通权益,促进出行的便利性、信息的高效性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也正是全球交通发达国家可持续交通政策及立法的目标。我国关注农村地区的交通发展,着力打造惠农服务模式,推进绿色邮政发展与物流体系的建设,发展可持续交通、消除贫困、服务民生、助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国际示范。

  互联互通,共同命运。可持续交通发展应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共同发展原则。当今世界,全球命运紧密相连,发展失衡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发挥交通先行作用,加大交通投入与合作,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打造全球交通合作伙伴关系,认真履行国际责任与义务,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交通运输全球环境、气候治理,以期实现各国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良好氛围,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实现包容性、平衡性与普惠性的经济全球化发展。

  法治为先,风险防范。中国的可持续交通将继续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开放联动,推进互联互通,加强制度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实现多元、自主、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一是在对外投资时做好尽职调查,规范当地的法律和政策风险;二是在国际商贸及投资合作中依法履约,维护中方的合同权利并树立中方的守约形象。通过国际合作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法学与相关科学、环境、生态、管理、治理、人文等学科相交叉的国际法治人才的培养。

  自主创新,国际保护。近年来,中国在交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并逐步在国际技术垄断中实现突围,这离不开党中央领导下的科技自主创新潮流。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而国际竞争对手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名义对我交通技术创新进行的打压也将难以避免。甚至,有的国家可能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直接以贸易壁垒的措施阻滞我国可持续交通技术创新的发展。为此,提高交通科技界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构建一个能与欧洲和美国专利法律人才相抗衡的国际专利人才培养体系将至关重要。

  (作者:初北平 张辰熙,分别系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和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通向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可持续交通未来

2021-10-21 08:14 来源:光明日报 初北平 张辰熙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