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2021年07月26日 07:02   来源:经济日报   

  黑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因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北黑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直接影响到区域粮食产量的稳定。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中国科学院因地制宜提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新模式,对保护性耕作的垄距、秸秆覆盖方式等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调整,并自主研发了相配套的免耕播种机,为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用好养好黑土地的根本途径。中科院连续多年的实验示范表明,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不过有关研究人员也坦承,这一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还面临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现在研发的免耕播种机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升级。

  当然,黑土地科学保护和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示范推广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比如,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用养结合的农业技术,“养”需要较长的时间,有些地方可能需要3年甚至更久才能逐步显现效果,这就决定了政策制定者、技术应用者、技术研究者都不能抱有“一口吃个大胖子”的心态,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我们期待政产学研界继续协同努力,锚定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一步开展科技攻关,在全社会形成黑土地科学保护与利用的合力,使黑土地永远造福人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舒云)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2021-07-26 07:02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