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院士制度回归学术共同体

2021年03月09日 07:58   来源:南方日报   子 长

  “院士工作待遇的不恰当泛化应用,让院士称号染上了功利色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院士制度仍存在一些社会关注、科技界反映较突出的问题,由此引发的负面新闻不断,饱受社会诟病,并再次呼吁应多方联动,共同推动院士称号切实回归荣誉性、学术性本质。

  联系前一段时间个别工程院院士增选推荐对象引发的争议,不难看出李健委员建议的针对性。如果说怎么选、选出了哪些人做院士,凸显的还只是院士遴选制度层面的争议,那么围绕院士身份所关联的一系列问题,则深度折射出院士称号的功利色彩。正如李健委员所提到,有的省市、地方政府或单位比照一定行政级别待遇给院士分房子、配车、配秘书、配私人医生等,有的院士很享受这种社会认知,还有的垄断学术资源,掌控课题和研究经费的话语权和分配权等,导致院士制度的行政化味道渐浓。

  回归院士制度的初衷,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主要还是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通过遴选授予各学科领域作出突出成就和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为院士,既是从学术共同体层面予以专业褒奖,彰显学术科研使命,也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后来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应到一些制度上,才有了院士选院士、终身制等种种安排,说到底突出的还是学术共同体的专业化。站在社会角度,人们尊重院士、褒奖院士,一是因为他们在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二是期望他们引领学术进步、做榜样。

  如果这种定位大致不差的话,那么李健委员列举的那些问题表现,显然就偏离了这种初衷。进一步剖析,增选院士推荐对象引发社会争议,不单单是遴选制度层面的问题,归根到底还在于院士身份对某些人来说蕴含着巨大利益诱惑。这种施加于学术和专业之外的利益越多、诱惑越大,反过来就越吸引一些人削尖脑袋“争取”这一荣誉。站在专业的角度,既然院士是专业“大咖”,由他们做学术评审、展现一定的话语权是情理之中的。问题在于,怎么发挥这种话语权,而不是垄断话语权,把话语权变成了决定权。就此而论,需要正视的不止院士制度,还应该有与之相关的学术评价、评审制度等等。

  针对院士制度的一些突出问题,从在制度章程中强调院士是学术称号、荣誉称号,到明确“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再到推进院士退休制度,相关部门已着手实施了系列改革。考虑到一旦与行政资源联系起来,院士作为一种终身荣誉都可能发生异化,必须进一步加快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加速院士制度回归学术共同体。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加速院士制度回归学术共同体

2021-03-09 07:58 来源:南方日报 子 长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