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圆明园”为何不可行

2020年11月11日 07:14   来源:南方日报   扶青

  对于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的建议”,国家文物局经商北京市政府答复称,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于圆明园,坊间一直有“重建”主张。据记载,圆明园在辉煌时期被称为“万园之园”,珍玩文物更是数不胜数,是“理想与艺术的典范”。也许正是这往日盛景,是“重建派”所向往的自信与荣光吧。但这显然是一厢情愿,圆明园很多文物流落海外是客观事实,重建圆明园并不现实,即使能重建,也无非是个圆明园赝品。更重要的是,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被殖民的历史见证。历史记忆不容抹杀,它有且只能有一种方式存在,那就是时下的遗址状态。

  1860年,英法联军一把罪恶的火,把圆明园付之一炬;1900年,八国联军大举来犯,圆明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这些惨痛的历史,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伤疤,也是历史必修课。从这一课中,我们见证了“国弱受人欺”的简单道理,读懂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这一课中,我们期待国人反思、自省,激发自尊、自信、自强,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这一课中,我们也应意识到,保存好作为废墟的圆明园,就是保存好珍贵的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内铺设鹅卵石子代表的是森森白骨,“12秒水滴”对应着每12秒就有一个人死去的事实……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想要铭记历史,不一定非得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可以用新方法、新手段讲好历史文化,延续民族记忆。正如国家文物局在答复函里所建议的,“采用数字化等虚拟方式再现圆明园昔日盛景,并结合考古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宣传、普及圆明园遗址核心价值内涵”,利用好各种技术手段,真正讲好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圆明园故事,才能获得人们更广泛的共鸣。

  脱离圆明园这个具象,我们也更应该认识到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老城区、老建筑、老民居以及革命旧址等文物的存在和保护,似乎与城市更新的步调不相一致,有的人就好大喜功,一刀切地拆掉重建,导致出现了“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重新城、轻老城”等现象,甚至错漏百出、误导认知。对此,必须明确“新”和“立”并非对立关系,既不能过度开发使文物难以存续,也不能打着保护的旗号哪都“不许碰”“不能动”,使城市丧失活力。尊重文物的基本属性和传承规律,才是保护的硬道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国家文物局的答复,值得点赞!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重建圆明园”为何不可行

2020-11-11 07:14 来源:南方日报 扶青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