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涩的满分作文,向后来考生传递了什么?

2020年08月04日 07:53   来源:南方日报   舒圣祥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以上语句出自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陈建新教授点评文章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面对这样的高考满分作文,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反正我是读不下去的,而且我同样很怀疑,阅卷老师是不是真的读懂了。据称第一位阅卷老师只打了39分,大概就是没读懂。后面两位老师打了55分,阅卷组长最后定了满分。这就不免令人好奇:是翻了书查了生僻词和名人名言,还是觉得不说人话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文章是给人看的,高考作文不给别人看,至少也是给阅卷老师看的。学术文章可以晦涩一点,因为愿意读那种文章的人都是业内人士;可是一篇800字的高考作文,写成这个样子,难道就为了为难阅卷老师吗?

  纵观这些年引起争议的满分作文,“不走寻常路”是最常见的套路。为此,有的写成文言文,有的全篇堆砌华丽辞藻,走晦涩难懂路线。如果这些博出位的举动,总能获得成功,就会给所有考生传递一个信息:不要试图写好文章,只要在形式上绞尽脑汁。不得不说,这指向的是另一种形式主义——高考作文的形式主义。

  每年高考作文,出题者总是试图作出一些创新。可在很多考生看来,高考作文无非就是把考前准备的素材,挑选一遍之后合理地进行堆砌。不能怪他们这么想,一来高考作文本身就是为了拿分的应试之作,二来满分作文透露出的评分标准,似乎也都是形式远大于内容。当“不说人话等于高分”成为高考作文的评分规律,符合大众期待的好文章会越来越少,狡猾的四不像文章则会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晦涩的满分作文,向后来考生传递了什么?

2020-08-04 07:53 来源:南方日报 舒圣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