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式感谢信”是对长期误读的回应

2020年07月31日 07:43   来源:南方日报   张翼

  近日,两封甘肃榆中学生写给天津学生的嘲讽式“感谢信”在网上引发关注。信中,榆中学生称“感谢你们寄给我们的文具,但我们并不需要”“自责认识了你们”“你们信上说我们这里是用砖头当板凳,对,没错”……榆中教育局回应称,两地学校有结对帮扶,学生交流中起误会,闹了恶作剧,已对当事人批评教育。

  关于“嘲讽式感谢信”所折射的“一对一”帮扶两端的认知错位,不必从感恩与否的层面过于较真。帮扶结对的前提是尊严对等,谁也不是谁的成长镜像。就像某知名电视节目一样,城里乡下孩子互换身份,玩一出城市主体叙事背景的“变形记”,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守住尊严对等这条底线,穷乡僻壤和穷孩子们也就不自觉地成为了讲述都市少年“流浪记”的背景板。

  说回这封“感谢信”,其表达的情绪很有“贫困地区”普通群众和孩子们真实心理代言感,到底是谁或者什么样的话语环境,造成天津的孩子们觉得甘肃榆中的孩子“很穷”,以至穷到拿砖头当板凳的地步?这样的“手拉手”,不过是一方高高在上,另一方不舒服地接受一堆当地也能买到的文具,是难以感到彼此手心温度的。

  有人说这可能是相关帮扶机制两端的人没有深入沟通、实地探访,只不过是坐在空调房里拍脑袋敲定的一个“活动”而已。这有一定道理,但也表现出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孩子们对彼此的生活实境并不了然,老师和家长亦如是。“穷”的不是价值层面的过度想象,而是理性上的方位不清。

  “手拉手”重在心相通,彼此“看见”、取长补短、共享童年,而不是要城里孩子拿着家长买的东西“捐献”给乡下孩子,从而确立一种“扶危助困”的优越感。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嘲讽式感谢信”是对长期误读的回应

2020-07-31 07:43 来源:南方日报 张翼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