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假离婚”不应止于“炒房受限”

2020年07月24日 09:51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据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官网消息,23日凌晨,南京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支持刚性购房需求,完善住房限购政策,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离异之日起2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7月23日中国新闻网)

  围绕着办准生证、落户、学位、买车、购房、拆迁、移民、做生意等问题,一些市民不惜采取“假离婚”的极端手段。近年来,“假离婚”现象,在各地轮番上演,成为一些市民获取利益的一种“捷径”。今年5月,一些城市离婚扎堆“一号难求”,其背后就有“假离婚”的魅影,目的是为了炒房或者申请学位。然而,“假离婚”炒房的背后,不仅隐藏着诸多风险,而且折射出了当今社会诚信失守。如此语境下,南京出台楼市新政支持刚需,“假离婚”炒房将被限制,具有示范意义。

  不可否认,“假离婚”逐利,已经成为钻政策空子的一种潜规则。这种潜规则,不仅是对婚姻的亵渎,也是对法律的蔑视,其隐含的道德、情感、经济等诸多风险,更是不可小觑。事实上,“假离婚”就是真离婚,一旦双方领取离婚证,便不再是夫妻关系,必须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一方摄取利益后,如果另一方拒不复婚,将会引发纠纷;再者,一旦离婚,财产将进行分割,即使婚前手持离婚协议或保证书,也难保权益,当事人可能会陷入钱财尽失的尴尬境地。

  此前据媒体报道,为规避限购政策购买学区房,上海一对夫妇“假离婚”,并签署《离婚财产协议》约定“婚后共同财产自行分割完毕”。谁知,“假离婚”弄假成真。妻子将前夫告上法庭,要求重新分割两人离婚时未分割的夫妻共同财产;而丈夫提出,双方签署的协议表明,婚后的共同财产在离婚时已自行分割完毕,不存在未分割的共同财产,不同意前妻的诉求。从本案例来看,丈夫以购房为由,与妻子“假离婚”,实则是一种利益陷阱。

  再者,“假离婚”逐利,是一种出卖诚信的行为,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的信用困境。众所周知,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人的立身之本。然而,如今诚信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让我们产生不信任的人和事,不胜枚举。“假离婚”逐利,就是典型例证。然而,“假离婚”逐利,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源于监管的缺位。比如,针对离婚扎堆“一号难求”,可能存在“假离婚”炒房现象,从婚姻登记机构到住建、民政等管理部门,都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可见,审视“假离婚”逐利事件频发,根不在夫妻本身,而在于政策和监管存在漏洞。

  因此,对“假离婚”乱象,不应止于“炒房受限”。对于这种病态获得感,需要制度疏导和依法治理。首先,地方政府在政策制订上,应更加科学、细致。比如,对于楼市调控等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应保持可持续性,并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同时,进一步普及婚姻法,大力宣传婚姻造假逐利的危害和风险,引导市民恪守诚信、敬畏婚姻,不能用不正当的方式,满足自己的获得感。特别是,“假离婚”炒房等逐利手段,本质上是一种诈骗行为,已经涉嫌违法,当追究刑事责任,并列入失信“黑名单”,提高违法成本。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对“假离婚”不应止于“炒房受限”

2020-07-24 09:51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