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当社工,为他的重新出发而祝福

2020年06月18日 08:05   来源:钱江晚报   陈江

  41岁的童文平火了。今年疫情暴发期间,他翻墙救下一名八旬老伯,一时引来媒体群访,他的学历就此被曝光,原来是武汉大学的病毒学博士后。他现在的身份是杭州庆丰社区一名普通社工。一个顶尖985高校的博士后,却做起了一名社区普通社工,这颠覆了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这么高的学历去做基层工作,某种意义上,是不是一种浪费?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报道,今年是童文平在杭州做社工的第三年,他每天做着具体而细微的事情,过得简单充实快乐。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我做博士后没有发表论文,没有当上教授,但做社工,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和意义。”他反问记者:到底什么是工作的价值?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褪去偏执、卸下倔强,重新出发的董文平,“助人为乐令人快乐”,言谈举止那么淡定、那么坦然。

  当我们把博士后和社区普通社工放在一起,然后用价值去掂量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心理落差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说,社工之类基层工作就不讲究学历与文化,只是“术业有专攻”。一些青年经过五年、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然后教育学硕士拿起扫把,医学博士烤起面包,病毒学博士后当起社工,大多数人都会问,这样做到底值不值?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多数人会坚守专业,转行的是少数,且多迫于无奈。

  有人说,要是早知道后来去做环卫工、去烤面包、去当社工,那么多年的寒窗苦读有何必要?这书不是白读了吗?进而得出“读书无用”的论调。但是,有许多工作必须要有长久深厚的知识积累,在某个特殊个体上得出的“读书无用”论,放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无疑是说不通的。

  就拿社工来说,像医生、律师一样,它也是一种职业,并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能做的。一些大学设有社会工作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学理论、参加社会实践,必须修满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毕业之后,从事这个职业还要通过一级一级的考证。这也证明了知识积累在社工中也是必须的。

  而工作的目的除了维持生存,重要的在于自我价值实现:它让我们与别人建立联系,成为社会一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童文平正是在社区工作中认识到:“在实验室做实验是服务抽象的人,做社工是服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无论做哪一个,我都觉得有价值。”笔者认为他的三观很正,知善恶明是非,书没有白读。

  现在,如果你已经厌倦当前的工作,不妨看看童文平,何不大胆去试一试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也许在不断尝试中,就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中年人的重新出发尤为不易,与其质疑,不如给予祝福。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博士后当社工,为他的重新出发而祝福

2020-06-18 08:05 来源:钱江晚报 陈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