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农村的你,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2020年05月27日 07:3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雷琨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游子,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

  作为一名青年歌唱家,雷佳唱过《在希望的田野上》,也唱过《乡愁》。前者歌颂的是广袤的乡土,后者吟唱的是游子难解的愁绪——看过外面的世界、习惯了城市的繁华,回头望望,更想为世世代代在田野上生活的父老乡亲们做些什么。

  “已经离开农村的你,能为曾经贫困的家乡做些什么?”雷佳在新华社联合知乎发起的《两会云问答》专题中,向每一位心系故土的游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真正获得我的故乡,其实是因为离开她。”知乎网友“郝星河”引用导演贾樟柯的话,来描述自己的心境。“郝星河”的故乡是辽宁省的一个小村庄。2016年他到外地求学,离家越来越远,儿时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他渐渐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故乡的困境。

  像“郝星河”一样,很多生长在农村的年轻人,为故乡做的第一件事,恰恰是离开。网友“大丫是个好姑娘”永远也不会忘记,为了走出那座地处豫西南与鄂西北交界处的贫困山村,她和父母费了多大的力气——

  那些年,为了赶每天只发一趟的长途车到县城上高中,无论寒暑,她总是凌晨4点多钟就爬起来,和妈妈一起,抱着行李坐进爸爸敞篷三轮车的车厢里,一路颠簸着赶往汽车停靠的地方。“我记忆犹新的是冬天,山里的冬天总是格外冷,也特别黑,那时候从家里到等车的地方,一路上除了我们遇不到一个人。”

  全家人的努力和坚持没有白费,2007年,她被武汉的一所大学录取,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但在当时盛行“读书无用论”的故乡,人们觉得节衣缩食供孩子求学是绝对的亏本买卖。

  “那时候总有人跟我爸妈讲:你们俩人平时那么省,到了孩子开学,拿一大把钱给孩子交学费,心不心疼?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还不是要出去打工,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

  后来,她靠自己的努力大大改善了家人的生活条件,也用亲身经历向乡里乡亲们证明:读书绝非无用,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想从根儿上脱贫,不能完全依赖帮扶,还要拼教育。

  这几年,她欣喜地发现,“再回老家,听到的声音是:还是上学好,你看那谁谁家闺女,现在工作多好,父母也不枉辛苦那么多年。”更令她开心的是,村里的人不再一味地盯着谁家的孩子打工带回来的钱多,而是开始比较谁家孩子学习好,考上了重点高中——走出山村的她,成了更多孩子走出去接受教育的动力。

  她很自豪:“即使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也能有那么一个地方闪闪发亮,去照亮和影响更多的人。”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网友中,有不少人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全村的希望”。他们离开故土,站在更远的地方、更清晰地审视着家乡。他们向“读书无用论”“重男轻女”之类绊住农村发展步伐的痼疾宣战,劝人读书、资助学童,通过各种形式,把自己变成一道为他人点燃希望的微光。

  对于网友“宁薄”来说,离开是为了带着本事回来。在这则提问下的453个回答中,他的答案可能是最短的,只有40多个字——“大家写的答案都好长,评论都好多,我比较简单,大学毕业一年后我是直接考‘三支一扶’,回老家扶贫了。”答案简单,有网友对他的回复更简单,只有6个字:“真的很佩服你。”

  像“宁薄”一样自愿回到农村、反哺家乡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的选择同样让人佩服——

  网友“空青”毕业后只身到深圳闯荡,从运营到主播,她几乎把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行当干了一圈。但最后,她决定回到山西老家,把村里特产的葡萄、醋和土豆粉搬到网上销售,让这些多年来一直被外人低价收购的好东西,真正成为乡亲增收的“摇钱树”。她想告诉习惯了“靠这靠那”的村民们,“靠自己也能干成事”。

  网友“吕不同”的家乡已被划为“地质陷落区”,可能过不了多久,这片他熟悉的土地就会消失。为了保存有关故乡的记忆,爱好写作的他选择留下来,做一个记录者,也做一个守护者。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他心中难解的情结,“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而这些年轻网友留下的答案,足以证明,扶一把农民、帮一把乡亲,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代代传承不息的情结。

  在这份情结的驱动下,彻底告别贫穷,“挑着金扁担”劳作在希望田野上的美好图景,已经不远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离开农村的你,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2020-05-27 07:3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雷琨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