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剩余劳力消化在本地

2020年04月15日 11:38   来源:东方网   齐振松

  趁着好春光,赏春的人们来到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高坊村赏桃花、樱花。花美引得游客沉醉期间,村民也喜笑颜开。透过如云的花海,村民们憧憬着夏秋硕果累累、果香四溢的景象。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高坊村种植1700余亩桃子、李子,每年有100余位村民在果树基地务工,通过农旅一体化发展,春赏花秋收果,带动群众增收。(4月14日《贵州日报》)

  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高坊村通过农旅一体化发展,春赏花秋收果,可谓新农村建设一大特色。同时,每年有100余位村民在果树基地务工,这是消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做法。邓小平认为(来源:《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现代化的生产需要较少的人,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一般原因,而人多、地少,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特殊原因。依据邓小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就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消除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制定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的政策,从而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高坊村的1700余亩果树基地正是成为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果园,才让百余位村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

  近年来,各地农村剩余劳力仍然为数不少,一些农民因为本地就业难,千里迢迢赶到外地城市打工,既难以照顾农村老家妻儿老小,又免不了远程来回奔波之苦,而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家庭生活并不宽裕。因此,我们必须用邓小平的思路,把剩余劳动力引向农产品开发加工上,大力发展智慧型、科技型农业和产业,推动振兴乡村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是,我们有些地方乡村建设往往模仿城市建设模式,缺乏当地农村特色,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加之科学农业和产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基地零散且质量和品位又不高,形不成一定规模效益,所以,当地农村剩余劳力难以转移消化。据悉,红花岗区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同时,将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转移。其发展方向和经验做法值得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和推广。

  总之,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发展空间,应本着离土不离乡,就地消化的原则,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产业,推进农村绿水青山、绿地建设,开发滩涂、治理荒山荒坡,种植生态园林,让剩余劳力无需进城,留在本地务工创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同时,鼓励发展运输业、饮食服务业、来料加工业等,全面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让农村剩余劳力消化在本地

2020-04-15 11:38 来源:东方网 齐振松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