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霖:如何看待疫情下的无人经济热?

2020年04月08日 08:10   来源:广州日报   

  华南理工大学现代服务业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李冠霖: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许多生产、生活的理念和方式,前几年火得一塌糊涂的“无人经济”热情再度高涨,但越是在高涨期,越需要理性思维、冷静思考。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具体地,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对人们的最终消费需要,即使生产、分配、交换全部无人化,但还是得为人提供消费所需。由此,无人经济不能离开人的消费而独立存在。如果无人经济不以满足人的消费需求为目的,只是单纯为了生产而生产,就失去了经济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而且特指人的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无人经济”与“有人经济”的区别在于产业链中有无人进行生产活动,也即劳动。通过对劳动的不同分类,可以找到不同劳动可能的替代与被替代关系,从而把握无人经济发展的方向。按耗费体力和脑力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从人文关怀角度看,体力劳动中危险度高、伤害性大的劳动,其无人化的要求日益强烈,这是无人化的首要环节。例如,城市道路保洁就属于体力型劳动,就可以由无人的道路清洗车来代替。按劳动成果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劳动分为创新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人长时间做重复性劳动的效率肯定比不过机器,重复劳动的无人化,是将人从枯燥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必然要求。例如,同一品种咖啡的冲泡实际上就是一种重复型劳动,按照配方完全可以由机器代劳。按劳动过程标准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劳动分为标准化劳动和非标准化劳动。由于人的抗疲劳性远不如机器,因此,标准化劳动的无人化是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二选择。例如,标准化产品的售卖就可以实现无人化操作。

  上述情况表明,无人经济只能是产业链条中的部分生产环节、部分领域的无人化。从这个角度讲,“智能经济”比“无人经济”更准确,更能反映未来发展趋势。

  疫情之下,一定时间内受封闭隔离的影响,确实需要无人种养、无人制造、无人服务的助力,但不能病急乱投医,甚至把无人经济就当风口进行大规模投资。疫情结束之后,生产和消费还是得回归人文社会的常态。特别是服务业中,“机对人”与“人对人”的服务相比,“机对人”缺乏人文交流是最大的软肋。正确的做法是,借助临时性疫情引发的机遇,推动趋势性的无人化发展。

  未来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工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会进一步加快,工农业的无人化会进一步加强,这两大产业会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这些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只能由服务业来吸纳。当然,从微观层面看,无人经济能否实现,关键得看无人化后能否降低企业成本;从宏观层面看,关键是看无人化后就业人员的出路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就目前来看,尚不宜大规模推进无人经济快速发展。

  (张冬梅)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李冠霖:如何看待疫情下的无人经济热?

2020-04-08 08:10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