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英烈:清明祭祀文化的意涵

2020年04月03日 15:31   来源:东方网   沈栖

  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清明节取消了集聚性的祭扫活动,但社会各界还是以各种方式纪念我国英雄烈士。“2020年清明祭英烈”的宣传教育突出了“人民不会忘记”的主题,恭读祭文,敬献花环,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英烈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

  清明时节,感恩英烈,无疑是充实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内涵。

  从历史上看,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俗称“扫墓”。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的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古时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朝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而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相传迄今。

  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属性:既是自然节气,更是传统节日,前者标志着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后者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就后者而言,它所抒发的尊祖敬宗的道德情怀,不止是针对家庭的考妣和家族的祖先,还寄托着对先贤的拜谒和敬意。宋《梦梁录》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这些官员士庶“省墓”所产生的“思时之敬”,显然彰显出感恩先贤的一种文化表达。今昔相比,清明祭祀的感恩对象政治属性的界定明显有了一定的差异和升华:昔者为先贤,今者为英烈。

  作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正因为清明节被赋予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并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先贤的人文属性,所以,古人关于清明节的诗歌大多落寞低徊,甚或悲伤和压抑,如人们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从“雨纷纷”到“欲断魂”,王禹偁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散似野僧”、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概莫能外。现如今,祭祀文化一俟注入了感恩英烈的元素,那么,情形便大相异趣,极富正能量了。

  英烈,是社会的精英,民众的楷模。在战争年代,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抛头颅,洒鲜血,献出了宝贵生命。(以上海为例,辛亥革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在上海生活、斗争、献身的英烈有1700余位)在和平年代,他们为了维护党的事业、保护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财产,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最美逆行者”。有爱国情怀,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是英烈;有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是英烈;有时代担当,心中有责、无私奉献的也是英烈;有奋斗精神,爱岗敬业、不懈进取的也是英烈。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英雄叙事,革命英烈的光荣传统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石。清明祭祀英烈,重温他们的故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祖国至上、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英烈精神,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坚定我们的信仰,它委实是一份珍贵的集体记忆和城市财富。

  清明祭祀英烈,可谓是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一个载体。拜谒英烈,亟需反躬自省;缅怀英烈,更要展望未来。今天人们祭祀英烈,乃是对红色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它以一种回眸的感念和前瞻的思维清晰地昭示世人: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感恩英烈:清明祭祀文化的意涵

2020-04-03 15:31 来源:东方网 沈栖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