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消费观现反差萌,警惕心理账户的负面效应

2020年01月08日 06:54   来源:红网   朱小峰

  “800块的衣服可以买,8块运费不行”“超市购物一大堆可以,买2毛钱购物袋不行”“在外吃饭上千可以,外卖没有凑够满减不行”……超前消费、热衷网购、投资理财,虽然可能挣得少,但生活必须过得精致,这就是当下90后们呈现出反差萌的消费观。(1月6日 人民网)

  实事求是地说,90后这种消费观也并非他们专属,只是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明显罢了。在行为学上,这样的反差萌消费观现象被称为心理账户。人们把不同用途的钱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上,比如说,我们会把买生活用品的钱放在生活开支账户,买礼物的钱归到情感账户,旅游的钱归到享乐休闲账户等等。在不同账户上的钱价值也不一样,愿意去花费的钱也是不一样的。

  老百姓常说的“该花的钱不能少,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其实就是“该花的钱”在人们的心目属于不敏感区,“钱”的价值相对较高;而记在“不该花的”心理账户里的钱则相对价值较低。具体而言,就是“800块的衣服”符合“我”的消费心理预期,不会觉得贵,说买就买;“8块运费”本来不在“我”的消费预期之内,现在突然让“我”花这个钱,不可接受。

  90后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大潮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人群,消费主义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深刻。同时,90后正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消费潜力不可限量,未来的商业模式,产品设计将会更多地关注年轻人,在消费领域可谓“得年轻者得天下”。从90后自身来说,消费主义理念的驱动了生活上精致主义的流行,使得他们赚钱虽不多,消费不将就。比如,笔者所在学校里,就有学生一边在朋友圈里叫嚷“下个月要吃土”,一边不惜重金赴上海参加自己偶像的见面会。还有学生竟然在撸猫上花费不菲,让人哭笑不得。

  对于90后而言,这样的心理账户和消费倾向,实际上是一把双刃的剑。一方面,在消费上主张个性,追求精致主义,可以让他们即使是买了贵的东西,仍然可以用得很开心,觉得有价值,幸福感有了生成渠道;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他们在消费上的非理性,盲目追求消费上的快感而造成经济上的窘境。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被花呗捆绑,有人为了拆东墙补西墙,甚至还掉入了非法校园贷的陷阱不得脱身,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因此,在理解90后的这种反差萌消费观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动态地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提醒他们警惕心理账户带来的负面效应,先认真反省自己的消费行为最终的价值是什么,再判断钱花得值不值,防止他们在人生建设期的时候,为自己的非理性埋单吃苦头,影响自己的后续发展。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90后消费观现反差萌,警惕心理账户的负面效应

2020-01-08 06:54 来源:红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