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奶茶店被打事件反转:莫要成为情绪的“奴隶”

2019年10月21日 07:18   来源:红网   黄智远

  近日,有媒体发布视频,称“女子疑因买单时被插队而出手打人”。视频中,打人者踢踹、掌掴、过肩摔、拿硬板和杯子猛砸女孩脑袋,评论中有一股这样的声音:“打得好”,“被打活该不守规矩,自以为是该被教训”,“你有决定霸道插队的自由,别人有决定该怎么教训欺负自己的人的自由”。但是仅时隔一天,事情就发生了反转。警方调查结果显示,不是插队,而是受害人结账时不小心擦碰到打人的女子而引发纠纷。目前打人女子因涉嫌寻衅滋事被处以行政拘留十五日的处罚。(10月19日《光明日报》)

  此消息一出,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同情被打女孩,认为打人者十五天的刑期“判的轻”。而近年来,正如“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网红Saya殴打孕妇”和“堂姐顶替上大学”等反转新闻层出不穷,正所谓“无反转,不新闻”。针对引发网络舆论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舆情事件,网民常常在信息初始曝光的时候,并未明确信息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仅靠“一面之词”,就先入为主的进行情绪化的评论。

  正如此次事件中,打人视频率先曝光在微博和抖音上,曝光视频名为“女子疑因插队被暴打”,但对于网友来说,疑因两个字完全被忽略了,网友们都先入为主地认为女子因为插队而被打,在事件尚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多数网友认为被打女生活该,在社交媒体上打着正义的旗号声讨受害者。然而,警方调查清楚后,一批网友不堪“打脸”的事实,又把情绪的怒火转移到了打人者身上,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对打人者加大处罚力度。而对于网友来说,事实远没有那么重要,人们只是希望揪出这件事件的罪魁祸首,利用手中的键盘当作“武器”,在网络公共空间进行“审判”,借以发泄生活中的愤懑,满足自身的正义感。

  不知从何时起,网络舆论场的环境变得如此恶劣,绝大多数网友都缺少对信息的核查能力和辨别能力。李良荣教授曾经提出过有关网络舆论的“前十效应”,指出前十位网友的评论和意见,决定了后续成百上千的评论和意见,进而形成网络舆论,也说明了网络空间中用户的情绪是易受到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同时,网民的匿名化特点,使每个个体用户隐藏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无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在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暗示下,宣泄情绪、释放原始冲动的本能行为。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增加了公开表达意见和评论的场所,但值得警惕的是,在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内容碎片化的今天,任何“新近发生的事实”,下一秒就有可能被推翻。诚然,此次事件的舆情反转也因媒体报道失范而产生,部分媒体为抢占时效,在未调查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就抢发新闻,并未履行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但网民们也应该提高对信息的核查力和辨别力,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在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中保持冷静,切勿受他人情绪的感染。

  在后真相时代下,情绪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客观事实本身,面对复杂难辨的信息世界,作为受众,我们要保持独立清醒的思考,警惕网络舆论情绪的负效应,拒绝做“乌合之众”的一员。作为新闻媒体,要将披露新闻事实为第一已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履行社会责任,改善当前乌烟瘴气的网络舆论环境。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女孩奶茶店被打事件反转:莫要成为情绪的“奴隶”

2019-10-21 07:18 来源:红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