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PK:以方言教学传承乡土文化 是否欠妥?

2019年09月20日 07:47   来源:长沙晚报   

  话题背景

  近期,浙江丽水市政府网站公布了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对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G042号建议的答复内容,称将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丽水方言传承计划,并提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引入方言教学。

  提倡方言教学利于传承乡土文化

  苑广阔

  在普通话早已成为“官方语言”,并且被大力推广、倡导的情况下,我们到底还有没有学习方言的必要?或者把问题提得更深入一点,方言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无疑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同时也关系到全国成千上万种地方方言的传承、保护,乃至生死存亡。

  语言最为基本的一项功能就是交流,如果我们人人都掌握了普通话,利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效率会更高、沟通会更顺畅,那么似乎也就没有了继续使用方言的必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似乎应该更好地推广普通话的使用,让不会普通话的人也掌握普通话才行,这样方言也就可以自生自灭了。

  但问题在于,在一些偏远地区,一些老人现在不会说普通话,也没有条件学习普通话,未来也不太可能使用普通话,所以方言对于这一群体来说,还是必不可少的。有人或许会说,那么我们允许这部分人继续使用方言作为交流工具,但是也没有必要在学校推广方言、提倡方言教学啊?

  这就触及到了方言除了作为沟通、交流工具之外的其他的功能,那就是作为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的一种载体的功能。这些地域色彩浓厚的价值和功能,往往和一个地方的方言紧密捆绑在一起,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方言没落了,乃至再也没有人会说了,那么蕴藏其中的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也就随之湮灭了。这无疑是一种虽然看不见,但是却十分巨大的损失。

  有人或许会说,我们可以把全国地方方言中蕴藏的这些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翻译”成普通话,然后保存、流传下去,然而这种想法不错,却很难付诸实施,因为方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能被“翻译”,一旦“翻译”成普通话或其他语言,它本身所具备的韵味,所蕴藏的文化,都会变味、变质乃至荡然无存。打个比方来说,以方言来传承的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方言对于它们就像是一个特制的容器,只有这个容器里面,才能保证容器内物品的原汁原味,一旦离开了这个容器,就会走样变形。

  之前有人说过,方言是最能承载乡愁的,不管我们离家有多远,离家多少年,只要我们一听见来自家乡的方言,就会生出由衷的亲切感,而当我们从外地回家,一听到家乡的方言,就难掩内心的激动。但是方言的价值,显然不仅仅在于承载和纾解乡愁,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引进方言教学,让孩子们学习、掌握方言,一方面和推广、倡导普通话并不矛盾;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孩子们在使用方言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其中的乡土文化、人文历史。

  方言教学欠妥

  张立美

  守护乡音,记住乡愁,遭遇危机的方言显然需要保护,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提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引入方言教学,并不是好主意。

  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只有在“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使用的”情形下,才可以使用方言。而一般的语文教学,并不确需使用方言。

  再者,按照申请教师资格证认定政策要求,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其他学科老师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这意味着现在的年轻老师普通话水平普遍比较高,他们本身从小就很少说方言。而且,中小学教师招考基本上面向全省、全国公开招聘,有不少来自外地、外省的老师,他们压根就不会说当地的方言。从这个角度说,会用当地方言教学的语文老师师资力量恐怕存在不足。

  事实上,保护方言的关键是要创造出一个使用方言的语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可以说方言,为孩子创造一个学方言、说方言的社会环境。首先,营造校内说普通话、校外讲方言的语言环境,鼓励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中说方言,让孩子听得懂方言。其次,小学、幼儿园在传统文化课程中,可以增加方言内容,开设适量的方言课。再者,适度放宽方言广播电视节目限制,允许地方广播电视台开设一定量的方言节目,允许主持人在综艺节目中飙一定量的方言、模仿方言,让方言有生存环境。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观点PK:以方言教学传承乡土文化 是否欠妥?

2019-09-20 07:47 来源:长沙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