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传群: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作用

2019年08月21日 09:57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丁传群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任务。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对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气象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作用,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新要求,并对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做好防灾减灾救灾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任务。我国气象灾害占到自然灾害的70%以上。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意识,正确认识气象工作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作用,敢于担当负责,切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

  一、正确认识气象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作用

  气象是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称。大气就是包围地球的空气。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活动是在大气中进行的。大气不仅为地球生命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即大气环境,而且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光、热、水、风、大气成分等基本资源,即气候资源;另一方面又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及国家安全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即气象灾害。人类自创生之日起就享受着大气环境,利用着气候资源,承受着气象灾害。

  (一)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基础作用

  气环境在人类文明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类早期的四大文明即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它们的发源地都分布在北半球北纬30度左右的气候适宜区。气象已成为影响中外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香港大学章典等人研究认为,战争发生频率和人口的变动,在百年尺度上与平均气温的变化周期相关。[1]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并继续深刻地影响着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近百年来,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年降水量波动上升,而华中和西南地区总体处于降水偏少阶段。极端低温频次明显下降,年降水日数减少,但高温日数和暴雨日数增加。登陆我国台风平均每年有8个,其中有一半最大风力达到或超过12级,比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近一倍。[2]

  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频发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中国重点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总体上呈北高南低态势,按冬、春、秋、夏顺序减弱。表现为大气能见度严重下降,大范围雾霾频繁发生。大气环境问题已成为所有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的桎梏。

  (二)气候资源对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前瞻性作用

  我国气候资源空间分布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从南到北横跨五个气候带。陆地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在3300~8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相当于2.4万亿吨标准煤。全国陆地50米、70米和100米高度上风能资源开发量分别为20亿千瓦26亿千瓦和34亿千瓦。淡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相当一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已经过量。气候资源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节律,不仅有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而且有年际和年代际的周期性变化。气候资源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复杂因素。[3]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可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反之,则会遭受损失,甚至破坏气候资源,诱发气候灾害。目前我国除气候评估外,气候资源管理与优化技术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区域性气候资源变化处于研究阶段,保护和调控城市气候资源的工作刚刚起步。

  (三)气象对总体国家安全具有保障性作用

  气象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据统计,公元206年到1949年的近两千年间,有文字记载的旱灾1056次、水灾1029次,几乎每年都有旱涝灾害发生。目前,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风雹、雷电、冷害、雪灾、高温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4]如果考虑到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等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则损失更为严重。气象灾害对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经济安全等都带来潜在的风险,发生联动。

  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如果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演化为系统性风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保护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包括气象在内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些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救灾的新理念新举措新要求。

  (一)指明了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事,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必须抓紧抓实。自然灾害属于典型的非传统安全,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助力经济社会生态平稳发展、贯彻落实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协调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是维护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

  (二)指明了防灾减灾救灾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这既是新中国以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体现,是我们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遵循。

  (三)指明了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救灾要坚持党的领导,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空前凝聚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妥善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和矛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只有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统筹灾害管理和综合救灾,构建社会力量参与格局和参与机制,才能让全国“一盘棋”的优势变成防灾减灾救灾的强大合力。

  (四)指明了防灾减灾救灾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救灾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人民为中心的防灾减灾救灾思想,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防灾减灾救灾首要位置。

  (五)指明了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救灾要坚持生态优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人类对大自然的不尊重伤害或最终会伤及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生态优先是防灾减灾救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指明了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救灾要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理念,转变重救灾轻减灾思想,突出灾前预防,强化灾前监测预报预警预防举措,将更多的资源和力量集中到灾前预防和防范化解风险上来。

  (七)指明了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救灾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2016年12月相继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八)指明了防灾减灾救灾的全球观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28日在北京世园会上的讲话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年11月30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讲话指出,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国际合作协力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统筹资源,加强协调,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三、加强政治担当,切实做好气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气象事业是基础性、科技型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发挥气象工作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作用,全面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要把发挥气象工作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作用放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要增强气象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加强公共服务、最大限度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限度服务和保障其他相关灾害综合防治和有效救援,切实履行好气象公共服务和防灾减灾救灾的职责。

  (二)坚持党的领导,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格局

  化党的领导,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形成政府统一指挥、气象部门及时预警、政府部门有效联动、全社会广泛协同、公众积极参与配合的新格局。履行好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组织调度和指挥协调职能。努力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构建气象综合减灾、统筹防御的工作体系。建立多灾种应对、多尺度融合、多领域参与的气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联动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共同减轻气象灾害风险。

  (三)加强监测预报预测预警,掌握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主动权

  全力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度,特别是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间、区域及其影响的精细化预报预警。着力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扩大社会公众覆盖面,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是边远农村、山区的预警信息传播问题,努力实现预警信息传播无盲区、无死角。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法律制度,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停工、停课、停业制度。创新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推动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隐患排查、灾情收集、预警信息发布等制度和机制,强化风险防范能力。

  (四)保护和合理开发气候资源,发挥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支撑作用

  坚持趋利避害并举、适应和减缓并重原则,主动顺应气候规律,保护和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牵头做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展气候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城镇化建设和人体健康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影响评估工作,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开展气候变化风险防范技术的研究,有效规避各类气候风险。开展气候变化与环境、温室气体、污染物、水循环、林业等多方面相互影响的研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开展大气环境承载力基础研究,在新型城镇规划中充分考虑气象影响,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布局。发展气候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新技术,加大风能、太阳能、大气电能和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应用,服务绿色城镇、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运用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手段,在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安全和净化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不断改革创新,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

  提升对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强化气象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技术攻关,准确把握气象灾害规律,确保抢占先机、科学应对。建立由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系统组成的多尺度、无缝隙、全覆盖的立体化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大力发展智能网格预报、基于影响的预报预警和气候预测业务,提升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气候预测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见期和准确度。加快各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第一时间向各级政府应急责任人、企事业负责人和社会公众提供预警信息。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特别是高分遥感技术、大数据挖掘、云计算、北斗卫星定位导航、地理信息服务等应用,提升气象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科技支撑作用。

  (六)强化国际合作,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

  加强国际气象科技交流合作,学习借鉴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在防灾减灾救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组织管理经验和先进核心技术经验,在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助力大气污染防治、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升世界气象中心(北京)能力,提升全球综合观测系统区域中心业务能力,推进亚洲区域多灾种预警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气象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面向全球开放共享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和产品服务,建立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推动气象卫星更好地为世界有关国家服务。加快发展辐射“一带一路”沿线的优质气象服务。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输出气象装备、技术、经验和人才,协助“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完善的气象业务和气象风险防范组织管理体系。同各国一道,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协力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章典,詹志勇, 林初升等.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J].科学通报(中文版), 2004(23).

  [2][4]秦大河, 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

  [3]马建堂, 郑国光. 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7.


[作者简介]丁传群,陕西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丁传群: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作用

2019-08-21 09:57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