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抓手 提升新时代幼教管理——北京市六一幼儿院70年的实践与创新

2019年06月26日 10:32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曹雪梅
  曹雪梅

  [摘 要] 学前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旨在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直接关系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惯性格养成、思想品德熏陶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革命历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学前教育阶段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北京市六一幼儿院70年的红色资源积淀和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实践,阐述新时代开展幼儿园红色教育的意义及经验。

  [关键词] 新时代;红色教育;红色基因;实践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学前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旨在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直接关系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惯性格养成、思想品德熏陶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革命历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学前教育阶段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前身是成立于1945年的延安第二保育院)70年的红色资源积淀和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实践,阐述新时代开展幼儿园红色教育的意义及经验。

  一、新时代红色教育的内涵

  红色教育是依托红色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思想政治、品德人格、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教育的实践活动。红色资源也叫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资源,其核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实践中积淀而成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这里所说的革命精神通常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物质载体是指能集中反映这些革命精神的历史遗迹、实体遗存、物态表征等,如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英雄事迹、艺术作品、节庆活动。[1]红色教育的核心就是学习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我们党历来重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革命传统教育。进入新时代,红色教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汇合点,在学校德育一体化中显示出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教育是新时代“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的体现

  进入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被提到了突出的地位,立德树人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阐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与北京八一学校师生座谈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首要就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

  红色教育是新时代“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的鲜明体现。特别是在“大中小幼”学段德育一体化体系中,红色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德育主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幼儿教育是人生“第一课”,要结合新时代特点,深化红色主题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熏陶,引导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理想信念在幼儿成长之路中牢牢扎根,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二)红色教育的关键和目的是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教育不仅要把革命历史知识传播下来,更要把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传扬起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红色基因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它实际上是指那些伟大革命实践所蕴含的、重大历史事件所承载的、先进革命人物所表现的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优秀的思想道德风范、顽强的艰苦奋斗作风等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2018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信中说:“希望你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这些论述深刻揭示出红色基因传承的内容、途径和意义。

  红色基因闪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传递着中国革命的历史“本来”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弄清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才能明确我们今后往哪里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承红色基因,是不忘本来开辟未来的必然要求。

  二、六一幼儿院的红色“禀赋”

  承载革命历史、凝聚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德育的重要依托。学前教育旨在帮助幼儿更好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为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启智育人功能,在幼儿成长发展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无声浸润作用。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具有优良革命传统,革命岁月赋予她鲜明的红色品格和深厚的红色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六一幼儿院不忘红色根本、继承优良传统,不断积聚红色资源、传扬“马背摇篮”精神;进入新时代,六一幼儿院更加重视革命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探索传承红色基因的新途径,谱写红色教育新篇章。

  (一)以“马背摇篮”“驮行”延安精神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的前身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成立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第二保育院”,后来称为“延安第二保育院”。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延安的大批军政干部奔赴前线。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照顾抚育好参战干部和革命烈士的幼小子女,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在周恩来、朱德、康克清等的关怀指导下,“延安第二保育院”于1945年6月1日成立。创建之初,保育院在院长张炽昌的带领下,以“大工作、大学习、大生活”的思想,克服种种困难,确定“保教合一,教养并重,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办院方针,明确“坚持革命观点、健康观点、爱孩子观点”三原则,逐步建立“幼儿一日生活26个环节”具体流程,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2]为确保保育工作顺利开展,幼儿院开展以辩证的革命观教育为主题的党建工作,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入手,打造具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保教队伍。具体来说:其一,通过政治建设,提升政治觉悟。党员率先垂范,政治上坚定革命信念,行动上坚决服从党中央部署,树立讲政治、顾大局、听党指挥的标杆。其二,通过思想教育,化解思想困惑。讲明保育工作与革命事业的辩证关系,阐发它与上前线、赴战场的同等重要性。其三,通过制度建设,推动战争时期保育工作的制度化,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幼儿安全。以辩证的革命观为主题的党建工作迅速扭转困局。保育员的革命斗志转化为积极投身保育工作的热情,保育工作顺利开展。[3]

  解放战争爆发后,保育院奉命于1946年11月撤离延安。保育院工作人员提出“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将136名幼儿放在临时赶制出来的小驮床里,开始了全程3300多华里、历时2年10个月的“马背摇篮”“长征”。他们以“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坚定决心,按照组织要求,把37名东北干部的子女送往哈尔滨,其余儿童全部安全地带进北京。[4]即使在紧张的数千里征途中,保育员们也从未停止“保教合一”的本职工作,适时而为、因地制宜,制作玩具,创作儿歌等。尤其可贵的是,保育员们在行军途中坚持学政治、学文化,钻研业务,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又到实践中摸索规律,寻求答案,用集体智慧,总结了一整套教养幼儿的基本观点,即革命观点、健康观点、劳动观点、集体观点、团结友爱观点、科学观点、勇敢坚强观点,以及反对打骂、威胁、欺骗等错误教育方法。年轻的保育院经历了一次革命战火与生存困苦的考验,在数千里“长征”锻炼了自己的革命品格。

  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创建和发展本身就是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她的血液里涌动的红色基因就是延安精神。这种精神,就体现在“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孩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体现在千里行进时“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中,体现在克服困难、不负使命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

  (二)在和平年代续写革命本色

  1949年9月延安第二保育院全体人员安全到达北京,1950年更名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从延安宝塔山到北京玉泉山, 六一幼儿院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光荣的历程。但不管环境怎样变化,六一幼儿院牢牢把住延安精神不放,“ 一切为了革命, 一切为了孩子” 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变成了办院宗旨和职工行动的指南。

  六一幼儿院迁址北京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面临着无教材、无教具状况,但是全体保教人员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发挥集体智慧,根据在老区和行军途中创立的经验,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收集和创编了三千多篇教材, 在工作中边实验边修改,并且根据这些教材的内容创造出适当的方式方法,使幼儿很好地领会和接受。之后,他们又用二十多天的时间,自制1097件玩具,每一件都令孩子们爱不释手。1952年,更是创造了“游戏大会”的活动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在六一幼儿院,先人后己、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延安精神一直在延续。老院长张炽昌调走后,继任院长陈剑戈坚持延安革命传统不动摇,第三任老院长姚淑平是自六一幼儿院诞生便在其中工作并终身为之服务的“老延安”,在她主持六一幼儿院工作的二十多年时间里, 始终不忘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传统教育。她的头脑里有这样三个支点:一是要使本院全体职工人人不忘延安精神;二是要使延安精神落实到每个人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之中;三是要使人们坚信延安精神不能丢,延安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为了保证延安精神在六一幼儿院生根,成为全院每一个工作人员思想上的座右铭,除了有一支老同志的队伍在言传身教以外,还建立了一套制度做保障:政治学习制度。每周二进行,上午上班的同志下午学,下午上班的上午学。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个时期,许多单位已不再组织政治学习,但是六一幼儿院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进行;义务劳动制度。义务劳动作为六一幼儿院的传统,在美丽整洁、花香四溢、果实压枝的院子里,始终是“天经地义”的;随着改革开放,各种思想此消彼生,为了使共产党员严格守住自己的操行本分,党总支专门制定了“党风党纪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党小组抓好党员,党支部抓好党小组,党总支抓好党支部,党总支则把监督自身的权力交给上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5]这就是六一幼儿院的传统,一代又一代,历史在延续,传统在发扬。

  (三)新时代再展红色信念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革命老区安徽金寨调研时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六一幼儿院作为延安精神的继承人、红色历史的续写者所特有的红色教育资源以及历史情怀,承担起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为茁壮成长的孩子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蓬勃发展的教育大业打下革命底色、为新时代学前教育奠定坚实的红色基石。

  进入新时代以来,六一幼儿院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通过不断提高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弘扬延安精神,续写新时代马背摇篮的新篇章。其一,让传承红色基因的阵地“活”起来。探索总结了红色阵地建设的“六项标准”:看得清,听得见,摸得着,立得住,贴得近,传得远。建立院史馆,记录六一幼儿院的红色发展历史;利用“老物件”,创设党员学习室;编写《不忘使命初心 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材料;建立微信公众号实时发布相关信息;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作为广泛传播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载体,让 “马背摇篮”精神内化为教师发展、幼儿成长的内在动力。2018年,六一幼儿院获批成为“海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二,立足幼儿德育,树立“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目标。六一幼儿院一贯坚持着在延安时期就提出的“为革命培养接班人”的目标,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在课程中传承红色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开展“爱在四季”园本课程体系的研究,在“摇篮课程”中,明确新时代“保教合一”的儿童课程发展整体观,初步形成了“知爱、尚德、善思、乐创”的幼儿课程目标。以丰富的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我是六一娃、我从延安来、我是中国人、我为中华骄傲”等系列课程,唱国歌、打腰鼓、讲延安宝塔的故事,讲三千三百里炮火硝烟中的行军转移,加深幼儿与教师对六一幼儿院红色之“根”的理解,赋予孩子们独特的“红色”气质,对幼儿的价值启蒙和思想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的重要作用,丰富了红色文化教育理念的内涵,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更具时代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在幼儿的心中植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2018年3月,六一幼儿院积极响应党中央高起点建设雄安新区的号召,调派优秀党员干部、党员教师、青年团员进驻雄县幼儿园,正式成立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至此,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已经形成一院五址的办园规模。从延安到雄安,从玉泉山下到白洋淀湖畔,红色基因不断传承。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六一幼儿院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举全院之力成立专家团队,分层次、分批次、分项目开展支教工作。现在雄安院区院所文化、师幼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六一幼儿院团队还向雄安周边乡村辐射,向容城、安新两冀发展,为实现京雄两地幼教资源共享和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传播能量。

  三、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与创新

  六一幼儿院在教育理念、基层党组织建设、师德建设、课程管理等方面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红色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幼教管理。六一幼儿院始终坚持“四结合”的原则,尤其是将党建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形成了“传承红色文化,以新时代师德建设立党建工作之魂 ”的特色和亮点。

  (一)加强党建工作,弘扬红色园本文化

  红色是六一幼儿院的本色,也是六一幼儿院园本文化的底色。当前,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念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某些不良影响,反映在幼儿教师队伍中就是信仰理想的缺失,反映在幼儿教育上就是重知识灌输、轻身心培育的不平衡发展趋势明显。这些问题必然导致幼儿教育无法满足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何塑造一批既符合现代幼教发展要求,又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如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促进幼教理念创新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时代课题面前,六一幼儿院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依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幼教事业的领导和引领,从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三个方面加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

  其一,依托红色文化加强思想建设。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团员教职员工重回革命圣地延安,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环境中努力探索幼儿教育的革命信念。其二,依托红色文化加强作风建设。通过宣传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时期幼教工作者的优良作风和高尚人格,宣传他们不畏艰苦、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宣传他们以生命捍卫责任的党性原则,使全体党员教师和职工深受教育。在对照反思中,全体党员和教职工坚定了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延安保育院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决心,坚定了和社会不良风气做斗争的决心。其三,依托红色文化加强教育和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与校园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在教学理念中大量融入红色文化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创新办学形式,提出了具有丰富红色文化内涵的幼教理念。[6]伴随着院所的快速发展,党总支坚持党建工作的四个原则:党建与园本文化相结合,党建与保教工作相结合,党建与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党建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二)注重教师培育,秉承立德树人传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趋势影响着每一个人,如何建设一支既符合现代幼教发展要求,又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六一幼儿院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依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幼教事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党总支领导下,利用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在师德建设中坚持开展“六个一”的传统活动。读一本书:老院长姚淑平所著《马背摇篮:忆战火中的延安第二保育院》;走访一次老同志:倾听历任院长、书记、劳模、教师、保育员讲述她们经历的教育故事、老故事;采访一名“摇篮”孩子:邀请毕业生讲述他们在保育院、幼儿院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参观一次院史馆:一张张照片,一本本笔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老师们从历史中感受教育前辈对幼儿精心养护和科学保教的敬业精神;写一篇感受:表达自己对传承红色基因的认识和理解;做一次讲解员:要求每个老师都能讲好六一幼儿院过去的故事,做六一幼儿院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幼教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师德建设与师资培养方面,六一幼儿院践行“四位一体”师德建设与师资培养体系:其一,以74年院史为基础,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爱党、爱国主义教育。帮助教师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其二,注重与爱岗敬业相关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学习。定时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从宏观层面把握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其三,开展基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儿童发展教育培训。帮助教职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专业素质以及竞争意识,提高教职工在工作中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对幼儿的发展尤为重要,六一幼儿院的教师能够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站在“儿童视角”尊重幼儿,把他们作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权利的生命个体去呵护。其四,基于行为人师的教师语言礼仪教育。3至6岁的幼儿主要通过模仿来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师的语气、动作、眼神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创新管理制度,传承科学育儿理念

  1.不断挖掘幼儿“一日生活的26个环节”的科学价值

  《一日生活的26个环节》是六一幼儿院建院早期的宝贵学前教育体系,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雨依旧闪现着动人的光辉。如何在历史传承中进行改革创新、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幼儿教育?如何将其内在的红色基因以更为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六一幼儿院专门组织教师对其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现代的孩子在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有意义学习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质与孩子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丰富的家庭教育、更为多元的社会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在坚守“保教合一”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水平是创新课程的立足点。一方面,通过“我是六一娃、我从延安来、我是中国人、我为中华骄傲”等一系列教研活动,进一步加深孩子与教师对六一幼儿院红色之“根”的理解,这是六一幼儿院课程教学的基础和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细致动人的讲解润物无声地熏陶着孩子,孩子真诚童稚的表达,也在无形中感染和影响了教师。另一方面,根据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前沿理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融入了“爱在四季”的理念,在传承中创新。比如“爱与自然”的课程, 以项目活动、问题导向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顺应孩子自然天性,打造出更加丰富多元、和谐统一的课程体系。围绕《一日生活的26个环节》的研究活动,不仅赋予了传统课程以新的时代理念,时代特色,同时也在实践中让全体教师经受了思想的洗礼和师德的教育。

  2.以爱育人,构建“爱在四季”课程体系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为了引导和促进幼儿朝着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方向发展。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的学前教育必须为培养这样的人奠定基础,必须思考怎样实现这一育人目标。

  “爱在四季”课程体系遵循时时刻刻有教育的原则:来自马背摇篮的精神传承和保教合一的专业坚守,为幼儿提供和创设精心设计、丰富多元的教育环境,教师像遵循季节规律一样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全心全意保育幼儿,支持幼儿获得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

  首先,“爱在四季”课程体系的构建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六一幼儿院继承延安精神的红色之爱,在战争年代保育员老师们就形成了用生命保护幼儿的敬业之爱,在一日生活中与幼儿建立依恋关系,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感,给予幼儿适宜支持,形成专业之爱。这些润物无声的爱在革命年代诞生,在历史中传承,在发展中丰富,共同构筑了六一幼儿院“以爱育人”的办院理念。

  其次,“爱在四季”课程理念形成的过程,反映了六一幼儿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加关注幼儿的选择、表达和交往;更加关注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更加坚定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要顺应幼儿天性、依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在自然的状态下培养自信、自主、自由成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人;生长出“脸上有笑、心中有爱、行动有力”的“六一娃”。

  最后,“爱在四季”课程的落实,也是六一幼儿院实现“怎样培养人”的途径。即,支持幼儿时时处处有学习:使他们在自然丰富的教育环境中生活、玩耍、探索。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创造等学习品质,获得多元经验。在环境中体验,在自然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在自由中创造,在一日生活中养成,在四季轮回中成长。

  六一幼儿院是一所经受住了历史重重考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幼儿院。这是一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延安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延安精神定会永放光彩的幼儿院。在新时代,六一幼儿院依然要坚守初心,传承好红色基因,努力实现院所内涵发展,构筑全球视野下中华民族幼儿教育的美好愿景,做学前教育的筑梦者、追梦人。

  六一幼儿院74年来一直传承“马背摇篮”精神,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学习规范、生活规范为重点,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幼儿教育者的初心就是立德树人,使命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包括六一幼儿院在内的所有幼儿园,应当在这种初心和使命的指引下,坚定立场、涵养德行、遵行操守、砥砺奋进,为新时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李贤海,李文瑞.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姚淑平.马背摇篮:忆战火中的延安第二保育院[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3][6]曹雪梅.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融入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J].理论视野,2018(6).

  [4]曹雪梅,祝彦.延安第二保育院“长征”记[J].党史博采(上),2018(8).

  [5]长江.金光灿灿的延安精神——记北京六一幼儿院[J].人民教育,1990(1).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