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质疑课本应善于引导

2019年06月26日 07:34   来源:广州日报   刘琛

  “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重庆一名11岁男孩质疑语文课本中一篇讲鹬蚌相争的课文逻辑不通。老师称孩子的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值得点赞,但更应关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这已经不是小学生质疑课本第一次上热搜了。不久前,福州也有一名小学生质疑课文《后羿射日》,他的疑问是,既然太阳把河水都晒干了,后面怎么又说后羿“蹚过九十九条大河”?这个问题确实很有道理,获得了大家的认同,教材编写人员也表示考虑修改。但这次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网友们的夸赞、鼓励声少了许多。另外,教材编写者也表示不会进行更改。

  对此,该怎么看?要看这次质疑是否有依据。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寓言故事。寓言通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创造一个奇特的形象世界,比简单说理更容易让人接受。鹬蚌相争的寓言很明显地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果较真起来,鹬和蚌就根本不是一个物种,它们之间又怎么会对话呢?如此看来,这次质疑是不太站得稳脚跟的。

  当然,即便如此,成人也要正确引导这种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经常性质疑发问的确可以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促进独立思考。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质疑也要正确引导,将其引到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上去。呵护质疑精神,同时也要让每一次质疑都尽量“问有所获”“诘有所思”。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