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村里娃”的幼儿园让底层黯然

2019年06月24日 07:23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网评论员:“我们学的是养天鹅的技术,我们不会去养猪。杜城村的村主任找我,要把村子里那些娃都送到这儿来,我不同意,因为这些孩子素质太低。” 日前,网上一段西安某幼儿园负责人的讲话视频引发极大争议。因为发表不当言论,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目前她已经被公司解聘。

  在视频中,这位负责人的言论没有丝毫掩饰,处处都是对底层群体的歧视,以及自视甚高的阶层优越感。比如她不仅将教育农村的孩子比作养猪,认为他们“素质太低”,还强调“卖菜的、卖鱼的”子女进来幼儿园会“鱼龙混杂”,导致其他孩子被传染而“说陕西方言”。

  所谓有教无类,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在起跑线上就给家长们灌输如此迂腐的价值观,是人为制造阶层隔膜。而且说这番话的目的还为了论证高收费的合理性:据报道,该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不一,超出审批时的备案收费价,导致家长广泛质疑。该负责人不肯降价,于是搬出降低收费门槛会导致生源“鱼龙混杂”的托辞。最讽刺的是,该幼儿园其实连资质都没有。

  教育阶层晋升的核心通道,对底层群体来说,哪怕出身卑微,也希望子女能够鱼跃龙门。戴着有色眼镜为高收费辩护,将底层排除在优质教育资源大门之外,抹杀其晋升梦想,很难想象如此言论会出自一个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它说明作为从业者想到的只是圈钱,而非教化育人。

  目前该负责人因为口不择言已被幼儿园解聘,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但阶层歧视并不是孤立的个案,该负责人称,“我讲的是幼儿教育界不敢讲又想讲的实话”。的确,她只是以最赤裸的方式说出了某种真相,此前一篇题为《爸默妈泪,幼儿园里的歧视链与名利场》的文章曾引发广泛传播,而“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更是成为谈论中产阶级鄙视链的经典段子。它们无不真实地揭示,群体间的鄙视链,比我们想的可能要严重。

  而且相对于说出来的歧视,那种隐性的区隔要更难以消解。比如城市化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权得不到充分保障,它们往往只能选择民办幼儿园或打工子弟学校,很难与本地孩子一起共享优质的公立教育资源。类似这种格局下,孩子们其实同样也被分门别类了,说方言的娃和从小有英文名的孩子之间,有一道很难逾越的无形之墙。

  公立幼儿园由于资源紧张,无法面向底层群众普惠式开放,与此同时,民办幼儿园将生源分成三六九等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正如此次新闻所显示,它更多还是过度商业化的结果,对底层群体来说,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商业利用空间小,自然很容易被高收费挡在门外。

  从市场的角度看,存在着服务于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幼儿园,并且收费标准不尽相同,这其实是相当正常的现象。真正的区隔和歧视是,将一些该共享的资源,人为地提高门槛,为底层群体关上大门。就像此次事发的幼儿园,明明政策层面规定,看护点收费原则上不应该高于普惠幼儿园每月1200元,但实际收费却接近2000元,明显存在过度逐利的问题。

  解聘一个歧视的教育行业从业者容易,但改变那种区隔的状况却异常困难。而且这种区隔伤害最大的并不是中上层,而是教育资源人均占有量本就相当稀缺的下层。对他们来说,孩子很难挤进公立幼儿园,上私立又面临着被歧视的可能,起跑线上三六九等的分化,的确是一种让人黯然的局面。显然,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权,还需要尽早到来。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