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芝:双链融合做强“高精尖”产业

2019年06月10日 06:50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高精尖”产业是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引领,以效率效益领先型产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体系。“技术密集型”强调高研发投入强度或自主知识产权和低资源消耗,“效率效益领先型”则强调高产出效益、高产出效率和低资源消耗。“高精尖”产业是北京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但目前不同程度面临高技术不高、产业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并没有真正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加快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链融合发展。

  双链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创新链推进产业链融合,技术创新催生产业发展进而相互促进;另一种是产业链拉动创新链融合,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加入技术创新以实现融合。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探索科技手段与传统产业融合模式,利用科技服务业、众创空间和众包生产等形式加快二三产业融合,通过双链融合提升北京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解决技术进步迟缓、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发展屏障等问题,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利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等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激发传统产业技术革新,实现服务与生产模式的转变,提高产业附加值。对于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领域,鼓励众多创新要素的相互协作与相互促进,不仅要将一系列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到“高精尖”产业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领域的研发环节,还应提高产业企业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和再转化能力,不断提高“高精尖”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依托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的快速发展,北京“高精尖”产业的“三城一区”格局初具规模,重大项目基本落地,从原始创新、试验开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落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灵活性与积极主动性,构建网络营销平台与渠道,提高“高精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占有率。出台各种措施,鼓励大学和“三城一区”合作共建科技园,注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将小试、中试、示范工程等成果积极转移到“三城一区”,为产业孵化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通过设立专利转化基金,培育高校与科研机构高价值专利,开展专利申请、保护、运用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提升专利转化率,加快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间建立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消化吸收,实现信息共享、互相支撑。

  科技创新支撑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北京要发展“高精尖”产业,应明确科技创新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作用。针对“高精尖”产业链中的发现、发明以及发展三个环节的具体任务,进一步集聚和高效利用科技创新资源,拓展技术发展深度,打造高技术产业链,发挥区域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对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再提升,形成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手段,开展生产、生活价值和高品质创新活动,促进北京科技与“高精尖”产业发展紧密融合。提升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和高端化城市品质,对应落实科技创新链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落地、形成“高精尖”产业集聚,最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双赢,建设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

  另外,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模式,依托京津冀区域协同加快双链融合创新,对于加快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经济学学科馆员。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7LJC009]和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成果)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