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路径的思考

2019年04月17日 08:47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纪芬叶

  [摘要]构建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生态系统对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中小微文化企业、自然人、技术支持团体等多元创新主体的培育。可以从加大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挖掘和培养基石组织、创新政府融合思路、创新金融扶持思维、创新土地使用机制等方面优化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培育路径。

  [关键词]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方兴未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成效。但是,也出现了“特色”不“特”、文化内涵挖掘表象化、同质化发展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能力不足。提升创新能力是当前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的重要问题,而构建和培育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生态系统则是其关键。

  一、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的意义

  (一)深化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理论,主要经历了传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创意阶层理论等不同理论发展阶段,不同的理论相对应的核心生产要素不同。工业化后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逐渐变为创意阶层理论,创新成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关于创新的研究焦点逐渐由创新要素的静态分析转变为创新主体以及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研究。深入对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分析和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并将之与特色文化小镇建设这个载体有机联系起来,将会使得创新生态研究更加鲜活生动,更具实操性。

  (二)丰富和发展特色文化小镇理论

  特色文化小镇是创新创业的新平台,需要企业、产业、资本、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等各种创新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并创建和维护创新生态平衡。在目前的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理论研究中,尚缺乏对于小镇创新主体、创新影响因素、创新要素之间互动机制的系统研究,不利于小镇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和小镇的高水平培育。构建和培育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生态系统,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特色文化小镇研究理论,并为区域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推动特色文化小镇成为创新创业的新平台

  特色文化小镇非镇非区,是一个新型的产业聚集区、创意集聚区、生态宜居区。在小镇当中,必然会有更多的生产要素集中、人才集中、劳动力集中,这些资源集聚以及特色文化小镇特有的组织形式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使得特色文化小镇成为创新创业的新平台。研究和构建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生态系统,将会更清楚的呈现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规律,营造利于特色文化小镇创业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设施环境等,吸引要素集聚,推动特色文化小镇更快更好地成为创新创业的新平台,助力我国创新创业战略实施。

  (四)有助于特色文化小镇走出创新不足的实践困境

  创新不足是当前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的短板,也是制约特色文化小镇高质量建设的瓶颈。构建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特色文化小镇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培育,帮助特色文化小镇走出创新不足的发展困境。目前有关特色文化小镇的学术研究中创新生态研究较少,建设实践中创新生态的建设欠缺。特色文化小镇培育迫切需要构建一套以创新为核心的研发创意、创新孵化、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验应用为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一套科学的促进小镇创新的培育机制。

  (五)指导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实践

  特色文化小镇培育过程中包含哪些创新主体,创新主体之间是怎样有机联系起来的,怎样构建和培育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成为急迫的实践难题。虽然国家对于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是很多地方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特色文化小镇是什么,怎样建设,建设主体是谁依然不够明晰,特别是基于创新视角下,如何培育小镇的创新主体,如何建立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何进行制度和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在社会生态之中,经济理性人是基本特征,在自然生态中,动物同样具有追逐利益的行为目的。[1]

  创新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物种的重要特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生态系统构成元素是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的环境是基础设施、政策、制度、文化等,最终的结果是特色文化小镇获得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实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构建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系统时,不能只局限于推动单一创新行为的产生,而是应该积极构建适当的环境来激发整体创新活力,构建创新的生态环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概括和分析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

  (一)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前提

  1.中小微文化企业是创新内驱力

  中小微文化企业是特色文化小镇带动就业、聚集人气的主阵地,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一是创新产品内容。做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产品的内容,积极与现代生产和生活相融合。二是创新产品生产和销售方式。特色文化小镇的多数文化企业是家庭作坊式,难以在产品的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上有大的突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形式建立“家庭可视工坊”,拓展线上销售平台。三是拓展产业业态。目前特色文化小镇中的中小微企业多数是产品生产类企业,业态传统和单一,需要现有文化企业积极创新产业业态,与会展、培训、节庆等相融合,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2.自然人是创新生力军

  艺术家、大学生创客、当地居民、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均是重要的创新主体。艺术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准是最高的,他们具有前瞻的创新思路,深厚的创新功底,丰富的创新成果。特色文化小镇成为其创作,生产、展示和销售艺术作品的新阵地。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和创业的热潮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小城镇就业或回家乡创业。很多特色文化小镇选址在村庄、村镇、县城等地,有着鲜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基础,小镇所在地或者周边的居民自觉进入特色文化小镇当中,沿袭原有的生产和生活状态进而融入到特色文化小镇的发展中,自觉成为特色文化的传承者。我国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保存和流传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统技艺表演,传统美食制作,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等方面发挥着鲜活的并且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3.技术支持团体是创新后盾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营研究机构等团体组织支持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研支持团体主要通过人才支持、技术支持、管理支持等方式发挥创新智库作用。与特色文化小镇中的企业进行合作过程中,企业获得创新智力支持,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与此同时,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能够找到更加广阔的应用天地,科研成果转化率得以提升。特曼教授被称为“硅谷教父”,他认为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2]曲阳石雕小镇,在培育和建设中,不仅有众多负有盛名的艺术大师和艺术家作为创新主体,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艺术院所同样是小镇石雕艺术创新和创造的创新主力军,小镇还建立了自己的石雕艺术学院为小镇培育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

  4.政府部门是创新引领者

  特色文化小镇涉及发展改革部门、宣传部门、住建部门、文化部门、财政部门等多方面的政府管理部门,也包括县级、市级、省级、中央各部委等多个层级的政府管理。这就需要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多政府机构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服务方式。一是不同部门的政府机构需要“左右”协同创新,增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避免互相推诿,二是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上下”协同创新,做到政令、信息的顺利上传下达,沟通交流,保证较强的执行力。三是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在特色文化小镇建设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正确的引导和最大限度的激发民间力量,达到最优效率。

  5.社会服务组织是创新催化剂

  多元的社会组织是特色文化小镇自组织体系的重要部分。有了社会组织的参与,特色文化小镇培育过程才能更加顺畅,特色文化小镇的活力才能充分被激发。特色文化小镇在培育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社会组织,例如文化地产企业协会、商会、中介组织、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猎头公司、会计事务所、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等,他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成为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李钟文在《硅谷优势》中提到,硅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硅谷的创新支持服务一应俱全,包括风险投资家、银行家、猎头公司、会计师、咨询顾问及大量其他专业人员,这些密集的专业服务行业,为硅谷的创新不断涌现提供了条件。[3]

  6.交流平台是创新媒介

  Myers和Marquis的研究发现,对于企业而言,创新产生的最初阶段,大约有39%的信息是来源于企业的内部,大约50%的信息是来源于企业外部,知识和信息在空间上的接近有利于知识和思想的传播。知识穿越走廊和街道要比跨越陆地和海洋容易得多。[4]面对面的交流以及互相沟通需要交流的平台,创新交流平台不仅是特色文化小镇重要的服务平台,更是有效的创新主体。例如创意咖啡馆、青年交流中心、小镇客厅、孵化器等,在营造小镇创新氛围和促进小镇创新能力提升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建立复合创新生态链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

  从横向上来看,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多元的创新主体组成,创新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和协作。从纵向上看,特色文化小镇创新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并且形成链条。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要素相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与食物链,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互相协作互相制约。

  1.企业创新生态链是基础

  特色文化小镇不同企业内部的生态链条包括针对产品研发的技术创新、针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创新、针对推广销售的服务创新、针对生产者效率提升的人才培养创新,这些创新相互衔接,形成企业内部完整的创新生态链条。企业创新链条比较完善,小镇发展效果显著的典型例子就是乌镇。乌镇培育建设的主体是以陈向宏为带头人的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产品与服务的内容,推动小镇获得持久的创新力和生命力。乌镇以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为起点逐渐发展观光旅游业,再到休闲度假产业,再到国际互联网大会和戏剧节为代表的文化IP打造,产品内容逐渐丰富,产品形式及时更新,相应的运营管理和服务不断创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创新生态链,有效提升了小镇创新能力,实现了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创新生态链是延伸

  特色文化小镇中的企业要充分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尽可能完善的产业链,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创新模块与创新生态,才能更好提高企业效率,增强小镇的生命力。特色文化小镇要科学慎重地选择支柱产业,并引进和培育该产业门类中的优质优势企业,形成吸引相关企业和优秀创新人才以及劳动力的磁场,延长产业链条。特色文化小镇创新产业链条的形成首先要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鲇鱼效应,关键是形成产业链条上相互协作的创新生态。特色文化小镇主导产业链条的形成主线是文化IP导入、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品牌营销、上游产品引入、下游产品延伸。比如横店影视小镇依靠影视剧拍摄产业,逐渐建设了完善的影视生产链条和影视生活服务链条,带动了旅游、餐饮和住宿产业的发展,以及东阳红木家具和影视道具产业的发展。由影视拍摄产业做起,横店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产品内容,逐渐向以特色演艺为主的文化旅游业发展。

  3.资本创新生态链是保障

  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建设离不开资本的介入和支持,资本能够为小镇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支持,同时也是小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发现和创造社会投资收益点,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特色文化小镇资本投入主体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类和非银行类,政策性银行、村镇银行、商业银行、担保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社会资金主要包括民间投资、众筹、开发商等;政府资金主要包括:地方财政补贴,小镇奖补资金、产业引导资金、融资支持资金、担保等。特色文化小镇的资本投入模式倡导PPP模式,加强政府与社会的深入合作,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特色文化小镇的资本需求主体除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等常规性建设之外,更有具有重创意、轻资产特征的文化企业,这就需要形成较为完善的资本运营链条,并不断进行创新。

  4.公共服务创新生态链是前提

  政府在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建设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特色文化小镇所需公共服务涉及到创新氛围的营造、创新环境的打造、营商环境的创造、基层党组织建设、公共物品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内容。每一部分内容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并要形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政府服务创新中,要注重激发社会的参与性,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其中,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是创新和建构政府与社会共治结构、推进建设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途径。[5]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建设涉及到产业、就业、人居、文化等多个方面,政府的公共服务需要形成一条连贯的创新生态链条辅以发展,否则特色文化小镇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5.运营管理创新生态链是抓手

  特色文化小镇的运营管理包括小镇规划、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店铺管理、企业管理、物业管理、游客管理、社区管理、环境整治、服务营销等环节,各个环节相互紧扣,密切联系。不同方面的运营管理均需要科学的管理思路和专业化的管理团队。特色文化小镇的运营体系包括土地规划、项目开发、商业运营、商铺运营、游客管理、景区管理等。通过多方面的科学运营,最终实现游客、小镇、投资者、商家、原著居民的多方共赢。整体运营体系以及每个环节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各方的相互关系进行运营理念、思路、方法和技术的创新。

  (三)形成创新扩散机制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润滑剂

  创新策略实施的最初阶段是市场探索与市场选择,此时创新策略的效应并不十分明显。每个企业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优化状态,当发现某一种创新策略能够产生较好的效益之后,相关企业就会纷纷效仿,也就是创新扩散过程形成。创新扩散的途径包括:一是模仿。模仿是最简单的创新扩散方式,比如,当某一个陶瓷企业采用开放陶瓷车间,发展工业旅游的方式促进企业创新取得较好的效益之后,受“经济理性人”的趋利性特征影响,其他企业也开始模仿这种做法,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分割这种利益。二是改进。任何一种创新策略都不是完美的,一定会存在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随着创新策略的逐渐实施,其自身的局限性逐渐显现,这时实施该创新策略的企业以及在观察模仿此类创新策略的企业,要用敏锐的目光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限改进,继续实施改进后的创新策略,促进创新的扩散。三是学习。学习是实现创新扩散的最持久的途径。企业通过学习,可以使得创新曲线下移,创造同样的产量付出的成本降低。[6]

  三、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路径

  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涉及到人才、组织、思路、体制机制、制度保障等诸多因素。因此可以从人才培养、组织建设、创新思路、创新政策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育。

  (一)加大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业创新型人才是特色文化小镇的灵魂,能够带动企业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是引进领军人才。对于特色文化小镇而言,要积极加强与艺术家、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文化艺术领军人才的沟通和合作,依托国际国内知名的艺术家及科研和工作团队,进行特色文化小镇的主题定位,内涵挖掘以及特色塑造。将艺术家的创作与小镇整体风格设计,产业业态设计相融合。领军人才对于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建设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支持和培育创业者。特色文化小镇承载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使命和任务。要加强小镇的宣传营销,主动与高等院校相联系,向在校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主动推销小镇,让他们认识小镇,了解小镇,增加对小镇的认同感,鼓励他们在小镇进行专职和兼职的创业。三是鼓励和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当地居民有着和特色文化小镇的深深融入感,具有一定的资源和人脉关系,更有利于破除与特色文化小镇相关主体之间的社会隔阂。要对当地手工技艺人士和德高望重人士以及当地居民积极鼓励和培养。出台小镇津贴等一些鼓励政策,争取培养更多的农村创新者为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做贡献。

  (二)挖掘和培养基石组织

  基石组织在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连结作用。挖掘和培养基石组织是培育富有创新的特色文化小镇的重要手段。一是发展壮大实体基石组织。特色文化小镇的实体基石组织可以是青年服务中心、创业联盟、商会、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中心、村民委员会等。一方面要帮助基石组织扩大服务的广度,培育出在全国同领域内的叫得响的基石组织品牌,助推特色文化小镇的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小镇中的学校、小镇客厅,小镇党校、小镇电视台、金融机构、图书室、手工作坊、文化企业公共平台、创新创业中心等组织和空间等特色文化小镇已有的组织,扩大其服务功能,加深组织服务的深度。二是注重培育虚拟基石组织。特色文化小镇正处于发展的初期,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均不十分成熟,培育和发展虚拟组织对于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具有特别的作用。特色文化小镇应该重点选择要素集聚模式,整合互联网资源,吸引要素的虚拟聚集,形成有竞争力的虚拟基石组织。

  (三)创新政府融合管理思路

  鼓励地方政府负责人和地方政府创新思路和工作方式。一是将特色文化小镇培育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针对人口过于分散、严重的空心村现象、有产业政策但无产业内容、扶贫项目难以落地、教育扶贫缺少载体等一些棘手的问题。地方政府可以对于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庄优先集中到所在区域的特色文化小镇,将空心村及搬迁腾出来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统一规划支持特色文化小镇建设;整合资金、项目、政策,集中力量建设特色文化小镇的特色产业作为扶贫产业;将贫困人口的就业与特色文化小镇中的手工技艺传承,小镇配套服务工作相结合起来;将教育脱贫与特色文化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技能培训,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小镇教育资源的投入相融合。二是将特色文化小镇与全域旅游结合起来。特色文化小镇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文化旅游小镇更是两者的结合。重点做好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支撑,政务服务、政策保障等公共服务支撑,利用传统纸媒、新媒体网络、微信、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特色文化小镇的旅游的宣传营销支撑,做好项目支撑,做好消费者支撑。三是将特色文化小镇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些乡村振兴的要求与特色文化小镇的作用和使命相一致,相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完善乡村组织、壮大乡村产业、复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队伍。[7]因此可以积极建设基层党组织和乡镇政府,更多地融入创新的意识,成为小镇建设主体;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将乡村特色产业深入挖掘,延长产业链条,包装升级打造成为特色文化小镇的特色产业;将乡村文化进行内涵拓展,融入到特色文化小镇的文化主题和文化定位中;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特色文化小镇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将会节约更多的人力资本,发挥出更大的人才效应。

  (四)创新金融扶持思维

  特色文化小镇融资不同于项目融资、企业融资,园区融资、工程融资,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融资工程。目前金融支持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的实践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应该破除特色文化小镇的融资制约,创新金融支持思维。一是加大对特色文化小镇融资的组织建设。特色文化小镇与传统的产业项目相比较,概念依旧相对模糊,发展定位尚不确定,收益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目前主要处于观望和慢步前进的状态。多数金融机构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组织机构和项目部门,支持对象主要集中在小镇运营企业和小镇内容平台,只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机构有专门设置。建议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金融机构设立专门部门,进行小镇发展特征和规律研究,小镇投融资特点研究,创新支持方式,提高支持力度。二是要将更多的资金融入到生态链中。所融资金尽可能投入到,涵盖特色文化小镇的企业创新生态链条、产业创新生态链条、运营管理生态链条等生态链条中,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效益,避免“撒芝麻盐” 式投资。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片面行为,要着眼于链条创新和整体投资,形成整体力量。三是更多地着眼于构建创新交流平台,降低社会交易壁垒。创新的价值在于各方对于价值的感受和认可。这就需要创新主体之间不断的沟通交流、迭代和更新。因此,金融支持的对象可以向构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设,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器培育等方面倾斜。金融机构对此的贡献可以通过两种渠道或方式实现,第一种是金融机构支持交流平台的建设。另一种是金融机构自身成为这样的平台。例如硅谷银行的作用不局限于金融机构,它还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创新交流平台。

  (五)创新土地使用机制

  创新特色文化小镇土地使用模式是优化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的重要方面。一是创新土地流转利用方式。土地流转是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渠道。创新土地流转方式能够更加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地方政府、企业、村民和村集体的多方共赢。例如可以采取以合理的价格一次性流转,土地出租,土地作价入股,或者企业、基地、农户相合作等方式。二是增强旧城改造的稳妥性。特色文化小镇建设过程中往往遇到旧城改造的情况,为避免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文化遗产的破坏,要注重旧城改造的稳妥性。首先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其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补偿程序,减少居民、政府之间的博弈空间。[8]合理的旧城改造政策能够保留和唤起本地居民对小镇建设的认可,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创新行为的产生。再有,从小镇整体规划,到建筑外观设计,再到街道小品要注意保留地方特有的文化底蕴。三是合理进行用地指标调整。探索建立市级范围内的用地指标调整制度,保证耕地红线,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地方政府用地指标向特色文化小镇倾斜,对于省级特色小镇、国家级特色小镇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支持,并探索实施国家级与省级特色小镇的双重奖励政策。

  [ 参 考 文 献 ]

  [1]常杰. 生态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3.

  [2]吴林海.世界科技园区创新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2(1).

  [3]李钟文.硅谷优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

  [4]王永进,张国峰.人口集聚、沟通外部性与企业自主创新[J].财贸经济,2015(5).

  [5]王浦劬.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意蕴论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7).

  [6]赵小芸.旅游小城镇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研究——以云南实践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袁金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着力点[N].学习时报,2017-11-6.

  [8]杨华.农村征地拆迁中的利益博弈:空间、主体与策略——基于荆门市城郊农村的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2014(5).

  --------------------------------------------------------------------------------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特色小镇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HB18GL038)。

  [作者简介] 纪芬叶,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