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啃老”?读懂情感关系利益化的爱与痛

2019年04月12日 11:06   来源:南方网   杨朝清

  最近,守在父母身边的子女依赖老人生活的“陪伴式啃老”一词引起了很多关注。一项调查显示,63.1%的受访者认为“陪伴式啃老”会使子女习惯依赖父母,缺少奋斗动力。在父母为子女付出的度方面,63.8%的受访者认为对于成年子女,父母不能过度以子女为中心而放弃自己的生活。(4月11日《中国青年报》)

  在以血缘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中,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尽量避免直接言“利”的庸俗与尴尬,而是将利益诉求置放在道德框架之内;父母对子女的“不求回报”,子女对父母知恩图报、讲究孝顺。然而,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陪伴式啃老”难免会引发“七嘴八舌”。

  和那些“无爹可拼”“无老可啃”的年轻人相比,“陪伴式啃老”很容易引发他人的羡慕嫉妒恨。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熟人可以“陪伴式啃老”,他们不仅有老人可以全身心投入帮忙带孩子,还能经常得到老人的经济资助,“有钱的没有他们轻松,比他们轻松的没有他们有钱”,正是有了老人们的付出与牺牲,“陪伴式啃老”的年轻人的日子才能如此好过。有人替他们负重前行,他们才能岁月静好。

  著名人类学家闫云翔指出,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中国的个体必须扮演好一生中各种各样的角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道德义务和情感责任的驱使下,许多父母愿意让子女“陪伴式啃老”。更为关键的是,在一些地方性的亚文化中,能够让子女“陪伴式啃老”成为一种有本事、有能力的象征,能够为一些老人赢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那些拒绝“陪伴式啃老”的老人们,则会遭受舆论的压力甚至会被污名化。

  财富的代际传承没有原罪,老人们在经济上给予子女们一定的资助有助于减轻他们的生存压力,让他们的生活得更有品质一些。对于缺乏财富积累的年轻人而言,父母的帮扶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只不过,年轻人一旦将“啃老”当成理所当然并形成对父母的依赖习惯,不仅会增添父母的负担,也会让自己失去自力更生的精神之“钙”。

  急剧的社会变迁,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生相伴的,就是一些传统观念遭遇“变与不变”的文化冲突。不论是父母找成年子女索要生活费,还是“拒绝帮儿子买房”,抑或老人们要求“有偿带孙”,那种将父母当成“摇钱树”进行缺乏边界、无节制索取的啃老行为,遭遇了老人们越来越多的排斥与不认同。

  父母养育儿女成人已为不易,儿女成年之后继续要求父母无条件付出不仅没有法律依据,也不应该得到舆论场域的肯定。“陪伴式啃老”说到底就是将情感关系利益化、将法律问题道德化,显然需要纠偏。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