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禁酒:既可探讨,也可有不同做法

2019年02月22日 15:16   来源:光明网   张田勘

  陕西、云南等地的高校近期均发布规定,禁止学生在校内喝酒。有人认为学校此举可以避免学生饮酒行为,减少学生因醉酒出现问题;也有人觉得高校学生已成年,学校的管理过于严苛。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6名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5.0%的受访大学生赞成高校对学生禁酒;65.4%的受访学生建议学校开展讲座普及过度饮酒危害。

  这两个数据,反映了高校学生对禁酒的态度,说明大学生想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并有进行自我管理的意愿。

  赞成高校禁酒的学生当然是意识到大学生在校喝酒不仅危及健康和生命,也会耽误学习,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学生饮酒情况日益严重(不同调查表明高校学生饮酒在70%-90%),大学生可能希望依赖外力来阻止这种不正常的饮酒文化。

  不过,禁止大学生饮酒显然比禁止学生玩游戏还复杂:一方面,大学生都是成年人,对大学生禁酒于法无据;另一方面,大学生是否喝酒,最应负责的是自己,别的管制起不了多大作用。能够自我控制,显然是一名大学生应当养成和具备的能力。正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对孩子吃糖果实验而得出“延迟满足”的结果一样,能够自我控制以延迟满足自己需求的人,在未来的学习、职业和生活中都比不能自我控制的“不延者”,有更大的成就和更美满的人生。原因在于,这是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和利益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或决策,是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部分,是心理成熟的体现。

  但是,要明确的前提是,人们对饮酒的需求是否为一种正常的需求,如果是,延迟满足的理论和做法就获得了准入证。从65.4%的受访学生建议普及过度饮酒有危害的选择看,无论是意识到还是直觉或潜意识,都能指向大学生饮酒这一行为的不正当性。如果能从这个方面进行科学传播,以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无疑会自觉抵制饮酒。

  关于饮酒的危害,深入的科学研究已经进一步否认了小饮有益的说法。

  2018年8月23日,“全球疾病负担2016年酒精研究协作组”研究团队在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了“195个国家和地区酒精消费和负担,1990-2016:一项对2016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性分析”的调查报告。这个迄今为止全球最大和最新的对饮酒与健康关系的全面研究,研究得出的总结论是,零饮酒是最安全的饮食行为之一。

  细化的数据和结论分别是,在全球范围内,2016年酒精是造成人口死亡以及失能调整生命年的第7大因素,分别占女性和男性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的2.2%和6.8%。2016年全球有32.5%的人饮酒,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9%和25%。我国是饮酒大国,据调查显示,2016年,有16%的女性饮酒(约1.1亿女性),48%的男性饮酒(约3.36亿男性)。45-59岁年龄段的男性是饮酒重灾区,饮酒率达到62%。

  男性饮酒导致的最严重疾病是出血性脑卒中,其次是各种癌症、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酒精依赖综合征、交通事故损伤和自残、结核和下呼吸道感染等。2016年,我国男性因饮酒死亡65万。女性饮酒造成的疾病主要是肝癌,其次是出血性卒中,第三是高血压和心脏病,第四是肝硬化和其他肝病,最后是酒精依赖综合征。而我国女性,2016年因饮酒死亡的人数为5.9万。

  这两组数据,不容小觑。在了解这些因饮酒而致的伤病、伤残和死亡后,不止是大学生,所有人都会对饮酒有所选择。因此,对于高校是否禁酒,当然不同的高校有自由裁量权,未必要对全国高校统一禁酒。较好的做法是大学生的自我参与,如校学生会和学校共同提出不饮酒的倡议,同时采用科学传播的方式,让大学生人人皆知饮酒后果,引导大学生尽量不要喝酒。如此,可能比强行禁酒和一刀切地禁酒效果更好。建议宣讲饮酒危害的受访学生略多于赞同禁酒的受访学生,也正回应和说明了多数大学生对高校禁酒的路径选择。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