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评《流浪地球》: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

2019年02月21日 07:28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流浪地球》影片海报。

  资料图片

  编者按:国产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自大年初一在全国上映后,立刻引发观影热潮。截至2月20日,影片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成为近年来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作品之一。一部科幻题材影片为何会引发观众如此浓厚的热情?影片传递的价值理念为何会引起广泛认同?影片体现了我国电影工业化的哪些进步?中国电影如何更好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精神、彰显文化自信?……分析总结《流浪地球》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涌现,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我们相信,《流浪地球》仅仅是开始,未来中国文化必将为世界贡献出更多夺目的光彩。本报刊登6位专家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以飨读者。

  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王一川

  影片《流浪地球》虽然不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片,却是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但只选择其中的很小片段,也就是地球在流浪过程中途经木星附近时,将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而使自己加速飞出太阳系。此时,木星引力激增,地球与木星相撞危机出现,人类为了希望而奋力化解危机。这样的危机化解故事体现了该片的独特创造力。

  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这种流浪地球范式可以说植根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同时,该片在叙述地球流浪过程中,注意刻画同一家族中三代人物即老韩、刘培强、刘启之间的认同关系,突出了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的当代魅力。特别是其中有关父亲刘培强与儿子刘启之间的英雄主义认同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可以让观众更加重视和珍惜现实中家庭、家族和家国同构等关系的基本意义。

  该片的叙述重心在于以刘启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地球卫士的成长历程,讲述他在姥爷和父亲两代人及周围人士引导下成长的经历,体现了现代成长叙事的当代传承,有助于激发当代青年观众保护地球家园的豪情壮志。特别是刘启身上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品格,既来自长辈的传承,又体现出新时代的气象和风貌,令观众在感动中对未来世界的中国充满乐观期待。

  最后,它及时回应当前生态文明面临的严峻挑战,致力于一种远比单纯的地球视野更加开阔的宏大宇宙视野在个体中的心灵建构,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起宇宙范围内的生态意识。可以说,《流浪地球》称得上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在世界科幻电影宝库中奉献出中国电影人的无可替代的独创性建树。此外,与国际一流电影科技水准相对接的制作水平,极大地促成了《流浪地球》创造的科幻奇观。在电影院里,超强的视听感受让观众体验到了中国电影科技水平的巨大提升,这反映出在近年来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电影的类型化探索、工业化水准都跃上了新台阶,昭示着中国电影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抓住机遇,加速电影工业化

  导演 韩 延

  大概两年前,我在一个活动上碰到郭帆,我至今都记得他当时眉头紧锁的状态,我问他怎么了,他跟我讲了他在筹备《流浪地球》时碰到的一些技术难题,我们的市场上太久没有这种硬科幻出现了,以至于一个中国导演拍这样的题材时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他告诉我连一个道具或是场景的预制件都要花很久的时间去研究,甚至要在国外定做。之后,我去拍《动物世界》,也深深体会到了郭帆所说的工业化的差距。

  再见到郭帆,是去年在上海电影节的一个关于“电影工业化”的论坛上,我们两个人跟一位国外电影人展开了辩论,对方觉得我们一直在抱怨我们工业化跟不上好莱坞是不对的,他告诉我们外国电影人做电影只会把焦点放到故事和人物上。作为导演,难道我们不想只关注故事和人物吗?难道我们作为导演真的愿意把精力消耗在“一个预制件”或者一个“特殊设备”上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们在执行自己的剧本时没有相应的专业团队去帮我们完成这些,所以导演才要亲自去解决,这正是我们电影业工业化的滞后带给中国导演的“附加任务”。而且我们不是在抱怨,我们是在呼吁,呼吁更多的电影人一起加入到推进电影工业化的浪潮中来。

  就犹如我看完《流浪地球》的感受,它让中国电影工业化往前走了一大步。作为导演,我清楚地知道这一步走得多不容易,它不像好莱坞那种一掷千金的超级大片,用钱去堆砌出了奇观和壮丽,它背后是一个导演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尝试、培育和精心呵护。

  我做完《动物世界》,整个团队都去配眼镜了,因为大家在长期的特效画面的检查和校对当中视力都减退了,《流浪地球》的特效画面比《动物世界》多好几倍,郭帆和他的团队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今后,再有导演去拍科幻题材时,他们的路就会好走一些,《流浪地球》的制作团队的经验会让大家少走很多弯路,他们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出新的突破,工业化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有传承、有创新、有探索、有外来经验的汲取。

  今天,《流浪地球》的成功让科幻片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导演投入到多元的类型片的创作中,在前赴后继的过程里逐步完善中国电影的工业化,中国将加速完成从一个电影大国向一个电影强国的转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流浪地球》证明中国电影的工业化之路没有停止,终将昂首阔步。

  推动我国科幻电影健康成长

  科幻作家、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 韩 松

  我把《流浪地球》看作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一个国家成长为经济大国后,必然在文化及科技上有所反映。想象力是大国实力重要元素。

  我觉得,《流浪地球》的成功,跟几个因素分不开:

  一是支持。科幻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产物,仅有200年历史。中国需要科幻。这次,主流舆论引导了人们认识科幻的积极效应,包括科学精神、创新性、想象力、忧患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建立起对中国科幻的正确看法,抵制不和谐的声音。科幻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可以激发想象力,对于提升群众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许多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历程中都曾出现过科幻热。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的许多设想后来都变成了现实。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弘扬放大科幻的这些积极因素。

  二是包容。在宪法法律下,尊重了科幻的规律,给了它生存空间。科幻预言了多样性的未来,而不一定就是我们规划中的未来,甚至它预言的是危机。中国作为大国,崛起过程中,必然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有人建议,对电影应进行科学审查,防止伪科学。这既需要,但也要慎重。很多科幻想象不是以现实科学为基础的。科幻更多是拓展想象而不是进行科普。科幻电影的审查,需要主管部门更加包容,主要是看最终效果。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度解读。这样科幻才能在正常轨道上健康成长、长远发展。

  三是理性。电影的成功,离不开电影管理部门科学的产业政策。《流浪地球》的拍摄,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了政府的作用。现在出现了各方投拍科幻片的热潮,今后,还要防止一哄而起,滥竽充数。

  四是交流。《流浪地球》从一开始,就考虑了与世界的对话。它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影片所传达的理念与西方虽有不同却又具备巨大说服力和感召力。科幻电影必将是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科幻能够超越国家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的一种方式。影片通过凝聚全人类的共识来解决地球的生存危机,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示了中国价值观念的伟大力量。

  凝聚中国智慧、彰显中国文化精神的科幻大片必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体现大国气派,表达宏大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胡智锋

  《流浪地球》无疑是2019年一部“现象级”大片,是新时代中国电影体现大国气派、表达家国情怀、彰显大国实力的新标杆。其中至少有四个突出亮点:

  第一,体现大国气派。影片罕见地着眼于对人类生存发展未来的思考,用影像表达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生动地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想,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这样的宏大情怀令人倍受鼓舞。

  第二,表达家园情怀。面临全人类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流浪地球》提出了组建联合政府,天上地下结合,带着地球一起走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没有种族偏见,更没有文化歧视,它推崇各国各民族平等和谐相处,不忘初心,记住乡愁,对地球这个人类共同家园一往情深。最终在全人类共同努力下,挽救了地球。这是该片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时又吸纳了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成果,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做了巧妙的创造性转化的结果。这也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近年来发展筑造出的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生动反映。

  第三,彰显大国实力。影片充满想象力,充分运用先进手段、元素,制作精良,成为中国科幻类型电影走向成熟的新的起点。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国家通过各种计划,不断培育电影新的人才、技术、市场等力量所产生的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此视觉奇观式的庞大制作凸显了我国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这些年的进步。给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将科技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起来,这是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产品的一条成功经验。

  第四,引领审美潮流。该片不跟风,不盲从,不仅从价值观层面作出创造性的立论,而且在审美观念上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在故事、角色、形象、视听构成等各个方面不走极端,把大与小、虚与实、动与静、情与理、悲与喜等多种对立因素做了有机整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和谐适度的审美品性。影片创作不仅是传承,更有创新,因为传统更习惯于“向后看”。这种着力于未来想象的“向前看”的创作,在国产电影及相关艺术创作领域都是相当珍贵的。因此该片的推出,对于培育与引领新的审美潮流将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形成合力,拍摄更多科幻大片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副主任 孟 华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5年的奋斗,实现了五战五捷,走在了当代世界航天月球探测领域的前列。在我国航天科技硬实力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我们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于正月初一隆重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更加引起公众对航天对未来的关注和浓厚兴趣,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期待。观影后,有两点印象非常深刻:

  一是《流浪地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始终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故事。冰冷的地球和喧闹的地下城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未雨绸缪的现实意义;100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的是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饱和式救援”不同于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体现的是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片中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故事情节展现了解决人类共同命运问题的中国思考与中国担当。

  二是电影构思大胆,特效制作呈现出世界级的水准。《流浪地球》直面超级灾难,提出了超级大胆的解决思路,情节紧凑,设置了太阳爆炸、地木相撞的故事背景,创造了行星发动机、地下城、火石、人工智能MOSS等装置设施,也涉及木星借力、洛希极限等科学原理,对世界科技发展和外太空活动进行了充分畅想。电影特效制作、服装道具、摄影声光都能看出创作团队的精益求精,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在好莱坞的科幻影片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出镜率很高,并不断被塑造为一个引领人类探索未知的标志而存在。中国国家航天局对此刚刚有所涉猎,2018年,国家航天局与澳门中联办向国家电影局申请,共同推进了内地与澳门合拍影片《太空行动》的立项。国防科技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在筹备增设一个科普专业组,我们加强选题策划与技术支撑,未来的科幻电影可以拓展到核、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六大国防军工领域。

  《流浪地球》影片的巨大成功,有可能引来一场科幻影片的热潮。我们建议:在国家电影局的领导下,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积极配合支持,建立一个长效的航天题材电影的规划和工作机制,统筹谋划、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鼓励电影界、航天界、科普界、科幻界共同努力,拍摄更多科幻大片。

  家国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融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尹 鸿

  《流浪地球》不仅补了中国所谓“硬科幻”电影类型的空白,显示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走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国电影的电影观、审美观的新突破,也体现了中国电影价值观表达的新突破。

  《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无论正说、反说、戏说,都一直是很有影响的题材,即便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总是缺少一些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借助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而且是在全球、全宇宙的大空间上面向未来。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想象未来、想象宇宙,在这样的时空大背景下去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我们应该成为谁,我们可能成为谁。

  应该说,这个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即便影片对于未来的设计、对于科学的假设、对于人物的呈现,还有多多少少的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在中国电影中都可以说是空谷足音。

  《流浪地球》在表现科技和未来想象的时候,也体现了自觉的东方文化精神、中国人文精神,并且用人道主义表述完成了对传统家国情怀的现代转化。影片三代人、兄妹关系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家国情怀、代代相继,子子孙孙、愚公移山,这种以家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传承文明、抵抗黑暗的力量。影片中对此做了充分的呈现。

  全球故事、中国表述,中国故事、世界表达,也是《流浪地球》的重要突破。正是因为作品中的中国人文精神包含了人道主义的共同价值,所以虽然影片中歌颂了中国人、中国英雄、中国人的担当、中国人那种舍生取义的人格,但它没有那种自我炫耀、自我夸奖的排他性。

  因而,影片不仅在国内的观众调查中得到了满意度的最高分,即便在世界的主流英文电影网站上也得到了普遍性好评。影片用创作实践说明,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让中国故事打动世界。想象力、叙事能力、工业化水平、东方文化、人文关怀、人道主义共同构成了“流浪地球”的文化意义。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