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漏洞建机制为“被法人”解套

2019年02月19日 07:07   来源:深圳特区报   

  据媒体报道,近期,不少人在下载“个人所得税”APP填写相关信息时,发现自己名下竟然有公司,联系相关部门也很难撤销。其背后暴露出的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公司,不仅使被冒用者权益受损,还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开展违法犯罪活动的“隐身衣”,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

  “被法人”事件频发,说明现行注册登记制度、公民身份信息监管、部门信息共享等多方面存在漏洞。比如,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之后,一些地方注册公司,不需本人到场,由代办人提供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签名委托书等信息,相关材料齐全即可。这么一来,便打开了冒用他人身份证注册公司的“便利之门”。因此,应在不影响注册便利化的基础上,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等方式,在企业注册环节通过视频核实等方式进行身份信息电子化核验,堵住相关漏洞,让“被法人”事件不再上演。——文刀

  当前,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成熟,将公民身份与独一无二的生物信息绑定,形成一个统一的社会身份认证体系势在必行。这样,人们以后就不必再费力证明“我是我”,不法分子也难以由此寻找漏洞侵犯他人的利益,政府部门的管理也将更为高效便捷。但在这个系统建成前,我们还需要用传统的方法保护自己,如使用“复印无效”印章保护自己的身份证件复印件,或是在复印件上签名声明复印身份证的具体用途等,仍是大家防止利益受损的小窍门。——杨森

  身份信息被冒用会产生诸多危害。对于被冒用人,不但可能为此背负巨额债务,更可能形成不良信用记录。有些被冒用人甚至会莫名其妙地上了诚信“黑名单”,在消费、贷款等方面收到种种限制。也就是说,信用记录良好的人可能会为失信者背了“黑锅”,这样不但不能有效惩治失信者,还会“冤枉”了守信者。整治身份信息被冒用的现象,必须从源头入手。一方面需要互联网平台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收集,尤其要不断更新技术,加强信息保护;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机构更加关注内部管理,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严格控制个人信息泄露,这样才能有效防止个人身份信息被冒用。——春华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普及,政府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升,社会个体信息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违法侵权打击力度的加大,有效挤压了冒用他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的空间。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和平台对防止个人身份信息被冒用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要依靠个体维权来解决问题。显然,不能再用过去那一套方法来处理了。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更简便统一的方法,以便于被侵害个人信息者进行商事登记撤销。公安、工商、检察等部门也要共同努力,为“被法人”“被就业”群体解套。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遏制类似违法冒用个人身份现象的再发生。——谢晓刚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