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怒怼”交通局长 网友:真是“灵魂拷问”

2019年02月17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在西安广播电视台《党风政风热线》问政节目中,西安市高陵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刘鹏武回应黑车问题时,遭主持人连发数问:“3年了!还需要现在重新调研吗?为什么有这么多黑车,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坐黑车,难道您不知道吗?”“是不会管、不想管、还是不敢管?能力不足、态度不端正、还是有什么为难情绪?”

  “怒怼”不是“找茬” 有问必改才是真“精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曹瑞晓

  主持人“发招”,政府部门、政府官员就要“接招”。问政不仅仅是曝光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倘若问政成为“走过场”,没有形成绩效考核机制及监督机制,问题曝光之后就会石沉大海,百姓等得杳无音信,这样的问政就变成了官员“秀场”,也是在透支民意期待。因此,我们更希望能通过主持人的犀利发问,力求问清问题根源、问出责任所在,让有关部门真刀真枪、揭“短”亮“丑”,改正问题、解决问题,争取拿出“干货”,才是电视问政的真“精彩”。

  “怒怼”不是“找茬”,而是一种特殊的咬耳扯袖。监督,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问责,必须有“治”的下文。政府部门在“红脸出汗”之后,更需及时反思。如果现场头脑发热,而会后却无动于衷,不付诸行动进行整改,那么只会是继续遮掩问题,背离初衷。因而,被“怒怼”的交通局长还得将问题梳理,逐一对照解决,如此才能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电视问政从督促到问责,是量变到质量的过程,没有十二分的勇气、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难以破旧立新、实现督查问政的根本目的。问政台上一些干部不光要“红脸出汗”,更重要的是体察民情并付诸实际行动,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才能让问政工作真正发挥实效。

  “怒怼”大快人心 点赞之后还要看“疗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郭静

  在民众心里,即使对官员领导提出意见也不会轻易“怼”局长,大多数时候还是心平气和。这位主持人连发数问肯定会引来热议,不过,这毕竟是电视问政,是否是为了节目效果,也未可知。但无论怎样,存在的黑车问题是不容置疑的。如此看来,除了为主持人点赞,我们更要关注节目之后的整改“疗效”。

  与此同时,舆论也要保持平常心。虽说“怒怼”大快人心,但是,黑车问题存在已久,有其存在空间,不能急于一时。表象背后的问题,解决起来却需通盘考虑。身为局长,不可能不了解黑车问题,因此,民众无需一拥而上,揪住问责时的“小辫子”不放,问题既然被大曝光,相信相关部门肯定会有所行动。

  大家都希望出台的政策制度可以落到实处,但是因黑车问题涉及到相关的网约车、出租车短缺、打车涨价等问题,一直是令政府和百姓都头疼的“顽疾”。这个问题没了,那个问题又来了,如果不解决根本问题,政府部门仍然会遭遇“怒怼”。所以,问题有,困难也有。但是,笔者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治理黑车还需多方考虑、从长计议。

  “耿直”质疑拷问地方公共治理智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邓海建

  除了消协的“炮轰”和315晚会的“揭秘”,确实很少在公共媒体上看到这么“耿直”的质疑。为民代言、替民发声,主持人摒弃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客套寒暄,选择了火药味十足的直来直往,确实让群众直呼过瘾。

  过瘾的是,主持人说出了群众的心里话。然而,对于这样的“爆款提问”,还需谨慎看待。这是一档“问政”节目,时间长了,热度减了,有些细节性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问得太稳,就是按照剧本在走,和分镜头表演差不多,意义不大;但若问得太狠,对于接受质询的政府官员说也未必公允,毕竟,三五分钟的临场反应很难和平时的工作划上等号。一时嘴皮子爽,还不如拿出真凭实据来佐证工作的怠惰或失责。依照程序来问责黑车问题,显然比靠舆论倒逼交通局长来“突击解决”更靠谱,也更科学。

  当然,在越来越注重舆论监督的当下,西安电视台问政节目的真话和狠话还是有示范意义的。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时要考虑质询的实效。能解决问题最要紧,而不是总是想着利用提问题来博眼球。公共治理现代化和媒体监督也要“比翼双飞”,监督虽然有些难为情,总比症结堆成历史遗留问题要好得多。

  “主持人怼局长”能解决交通问题吗?这个问题,拷问的不仅是地方公共治理的智慧,说破无害、有则改之,让舆论监督的聚光灯亮一些,天肯定不会塌下来。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