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耐心等待基础研究开花结果

2019年01月22日 07:11   来源:经济日报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这项研究成果斩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至此,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6年产生了获奖者。联想到之前这一奖项曾经九度空缺,联想到越来越多的人把“基础研究”挂在嘴边放在心上,这些说明我国基础研究勤耕耘结硕果的事实。

  基础研究重在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其进步和突破往往能引领重大科技创新,进而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正因为如此,国与国之间的科技竞争也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础研究总体能力不断提升,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持续增强。但对标世界就会发现,基础研究依然是制约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短板,鲜有引领产业变革的原理性突破、顶尖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

  无论在哪个领域,补短板、破难题都刻不容缓,基础研究领域也不例外。只是,基础研究有其自身规律,需要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一打钻就直接打到油田中心的事情少之又少,一个科学家一辈子只出一个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反倒是常态。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成果发表或应用平均要11年,其中近一成项目更是经历了超过20年的攻关。所以,在基础研究领域补短板、破难题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须努力营造“有耐心”的环境。

  首先,要让舆论环境“有耐心”。很长一段时间内,伴随着基础研究的持续累积,科学家收获的并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来自社会的质疑:为什么花了这么多钱却几年拿不出一个成果?这就是忽视基础研究规律的表现。为此,需要通过科普宣传和科学精神传播,让公众了解基础研究的性质特点和成果周期,有耐心等待基础研究结“果”。

  其次,要让科研环境“有耐心”。基础研究不是一个以“计件”为标准的领域,对其进行管理评估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评价机制、开展差异化评价试点;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组织申报评审机制、给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选人用人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独立思考。

  科研环境的“耐心”,还需要多元化投入机制的支撑。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主要来自中央本级财政,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较少,难以对周期长的基础研究起到支持作用。从长远考虑,势必要在稳步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吸引更多社会基金、海外资金等投向研发领域,形成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不久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相关省份和企业签署协议,预计将投入约24亿元经费,围绕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领域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就是一种有益尝试。

  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比拼将更加倚重基础研究的突破,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要直面不小的挑战,轻松不得,更马虎不得。(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牛 瑾)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