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职务级别的传播趣味当休矣

2019年01月17日 07:09   来源:长江日报   杨于泽

  现在,一些新媒体在报道干部人事话题时,热衷于突出职务级别,比如报道城市市长离任,会突出接任者是一名“副部级”,比如报道某个干部落马,则突出其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一定级别的干部,诸如此类。这种传播关注不能说是正常的。

  新任领导就职,一般都会重点谈责任和干事,倒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拿职务和级别说事,而且津津乐道。本来,特定领导岗位、职务的确有行政级别,现在有的市、县主要领导有“高配”的安排,提及职务级别也正常。但一些媒体对级别的关注和讨论似乎盖过了其他,“正部级”“副部级““厅局级”之类说法屡屡上标题,就严重变味了,值得我们警惕。

  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上任,会在有关会议上发表讲话、作出履职尽责表态。从这些领导干部的讲话中,可以读出他们的政治意识、权力观、责任意识、实干精神,此时此刻,他们真正关心的一定是如何干事担当,而不可能是自己上了个什么级别。地方群众更关心的,也是他将怎样施政、怎样推动发展,将采取什么举措增进民生福祉。倒是一些媒体的兴趣所在只剩下级别,什么“正式跨入副部级”“全国最年轻的副部级”,什么哪一年多大年纪成为正厅级或副厅级。这就出现了一种领导干部讲干事、媒体开口闭口谈级别的怪象。

  这就在我们社会造成了一种很恶劣的人事话题趣味,这种趣味慢慢地从人事领域向社会生活诸领域渗透,网络上、文章标题上充斥着级别的说法。有时所述的也是事实,说级别不过是要吸引眼球,但这类说法客观上就是兜售一种偏执的级别观念。

  形成媒体这种庸俗趣味的,可能是现在一些自媒体的新闻生产机制,很多自媒体撰稿人并没有深入新闻现场,而是坐在电脑前搜索一些公开的现成资料,七拼八凑出一篇自媒体文章。容易找到的就是干部履历、升迁轨迹,这种话题也迎合了很多人的阅读趣味,很容易产生流量。职务级别被从职务责任、使命担当中抽离出来,领导干部干了什么实事常常被按下不表,反而是级别沉浮被置于聚光灯下。

  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期待,是他们能够为人民服务,而领导干部本身的情怀也是追求干实事、干出成绩、留下政声。隔三岔五地炒作职务级别的媒体趣味,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舆论引导,当休矣、予以纠偏。

  (长江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