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稳增长要更多通过改革激发新动能

2019年01月16日 07: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世锦

  对2019年的经济形势,社会上不乐观的预期较多,需要正确判断,要有战略定力,短期内如果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可出台一定政策对冲,注意预期引导。

  从增长阶段转换的角度看,我国经济于2016年三季度开始触底,但底部不稳定,重心逐步下移。2018年下半年经济有一定程度减速,主要原因在于基建投资减速和库存周期性高点的到来,但出口表现不错,对冲了一定的下行压力。2019年房地产投资可能有所回落,基建在政策拉动下有望回升,但幅度不大,这两个重要增长来源都在寻找长期均衡点。出口有大的不确定性,前期对美“抢出口”和国际经济减速都可能拉低出口增速。近期表现不错的生产性投资高点也已过去。总需求带动的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落,预计2019年上半年经济还会有一定幅度减速,到下半年会趋于稳定,但增长平台重心会有所下移。这些变化都可以在增长阶段转换的逻辑中得到解释。

  当前,应调整“速度高才形势好”的观念。一是看待增速要与所处增长阶段、潜在增长率挂钩。在过去的高速增长平台,潜在增长率在10%左右,7%就是低速度;到了中速增长平台,潜在增长率大概在5%左右,实际增长5%-6%也是高速度。二是中国经济正处在供需结构大调整、新旧动能大转换的阶段。行业分化、重组,市场和利润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较多企业比过去困难,都是这个时期难以避免的现象。高质量发展没有优胜劣汰是无法实现的。近期强调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但一些地方做成了不能让民营企业倒闭,这就搞错了,民营企业的优势就在于优胜劣汰。政府需要做的是完善企业兼并、退出、社保等政策的配套。三是调整“速度高、形势好”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高速增长期大体是对的,但到中速增长期,仍试图保持过高增速就会出问题。过高杠杆支撑的高速度不可持续,实际上经济形势并不好。

  实施质量优先的指标评价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评价体系上需强调质量指标优先,包括就业、风险防控(杠杆率)、企业盈利、资源环境可持续、居民收入增长、财政收入增长等指标,对应的速度就是合适的、可持续的,从长期看也是高的增长速度。如果这几个指标不错,即使经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形势依然是好的。2019年的增长状况很可能有长期意义,需要观察能否出现中速平台上的高质量发展,如果出现了,将会是另一种新常态,以后一些年可能大体上都是这样一种状态。

  金融支持民企要强调放宽准入。实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不能主要靠行政手段,需要强调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进一步放宽准入,着力发展大批主要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化金融机构和产品。小企业要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劳动密集型、为大企业配套型、科技创新型都应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产品与之相匹配。

  新增长动能要由“爬高山”转向“填洼地”。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基建比重比OECD国家相同发展阶段高出一倍以上,房地产高出三分之一,但社保、卫生、福利部门的政府支出比OECD国家均值低三分之一,居民支出偏高。由此可看出,我国结构性扭曲问题相当突出。基建、房地产、部分重要工业产品等需求已经越过了历史需求峰值。发掘经济增长新动能要由“爬高山”转向“填洼地”,重点是打通城乡之间土地、人员、资金等要素流动通道;打破基础产业的行政性垄断,降低物流、能源、通讯、融资、土地等成本;打开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外对内开放大门。这些领域增长潜能还很大,但不实质性地推动改革开放,这些潜能是出不来的。货币政策的结构导向,除了支持中小企业、农业外,还应定向支持实体经济中具有新增长动能的领域。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本文系其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