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秸秆屡禁不止 “狼烟四起”何时休?

2018年12月14日 11:11   来源:东方网   刘天放

  2日,有群众举报五常市存在疑似秸秆焚烧火点。经省生态环境厅现场核实,五常市哈五公路两侧安家镇、背荫河镇辖区内自12日凌晨起出现秸秆焚烧火点,且数量较多,道路两侧能见度不足20米,严重影响空气环境质量。这也是黑龙江省开展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攻坚战以来,出现的“第一把火”。截至当天12时,全部火点尚未完成扑灭。按照规定要求,经研究决定,五常市接受省政府约谈。(12月13日“黑龙江日报”微信公号)

  近日,黑龙江多地出现了空气严重污染,五常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农民焚烧秸秆很普遍,这使大气污染状况加剧。而这正是五常被省政府约谈的直接原因。而事实上,每当秋冬季来到时,不少地方就“狼烟四起”,农民基本都在按传统方式烧秸秆。各地对禁烧秸秆的规定不断出台,层层签署责任状,基层禁烧跑断了腿,严密布控、严防死守。甚至烧秸秆的农民被拘留,基层干部因禁烧不力被停职、免职都屡见不鲜,但烧秸秆仍屡禁不止。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等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多种矿物和有机质,是一种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也是一种粗饲料。而每年焚烧秸秆成了多数农民的“规定动作”,这对环境保护十分不利,造成空气污染甚至严重污染。从环保角度考虑,焚烧秸秆必须禁止。

  不过,也不能总抱怨农民缺乏环保眼光,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可无论怎么劝说甚至拘留,就是无法管住这“一把火”。秸秆焚烧是我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上上下下都十分重视,但每年治理的效果都很不理想。农民说不烧秸秆开春无法种地,回收成本还高;官方称不按规矩办就拘留。多年来,烧与不烧秸秆,就是在这样的“拉锯战”中循环往复。

  近期黑龙江省级财政将安排7亿元资金,对秸秆离田作业、玉米秸秆堆沤肥、比空栽培集条堆肥、免耕播种全量还田、水稻秸秆腐熟应用等环节予以支持。可是,这点钱根本不够用,最终分到每一位农民头上实属“毛毛雨”。《大气污染防治法》明令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构成犯罪还可追究刑事责任。但也有专业人士认为,应该对农民“网开一面”,引导其有效利用秸秆,这才是解决焚烧难题的最终途径。

  农民称不烧开春无法种地,回收成本还高,恰恰说明问题还是出在利益无法满足上。农民认为烧秸秆是传统,如果秸秆回收或还田,费时、费力、费财,甚至有可能耽误农时。国家的那点补贴,农民根本看不上。烧秸秆成本小,那点补偿还不如烧了省事,也是最划算的处理方式。可见,要想使秸秆处理迈入可持续利用、依法治理的轨道,就必须加大投入。

  秸秆可作各种饲料、燃料、肥料,遗憾的是成本太高。而所谓的回收或还田,多停留在纸面上,还是因为成本太高。加上秸秆长期堆积田间可能腐烂,影响播种与出苗率且极易滋生病虫危害,再加上难以集中回收等原因,“付之一炬”就成了简单、快捷、无奈,却又有效的最佳选择。别总是埋怨农民,哪种方式省事、省力、省钱,他们就会趋利避害。仅强调不让烧却不愿加大投入,农民听不进去。

  看来,管不住“一把火”最终卡在了投入上。若想让农民停止烧秸秆,必须加大投入。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问题才能解决。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应做好对市场的引导,让农民切实在秸秆综合利用中尝到甜头,如此才有积极性。如果投入力度仍不大,农民的观念不转变,市场的瓶颈打不通,焚烧秸秆致使“狼烟四起”,就将真的变成“死结”。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