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基层“疲态”成为“常态”

2018年12月14日 08:08   来源:红网   江文

  “我们按要求是‘五天四夜’在村里,实际上,连着几周一周7天都在扶贫点是常有的事。”中部地区某驻村工作队成员对半月谈记者说,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被大量压缩。“以前总说‘周末休息不保证’,现在是‘周末保证不休息’,总觉得事情忙不完。”(12月12日 澎湃新闻网)

  近日,媒体发文称,当前,在一些地方,基层治理陷入“疲态治理”怪圈。比如,在海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符某称:“驻村一年多,精神高度紧张,上级各种检查也不断。为了按时完成各项工作,婚礼一拖再拖。从结婚到妻子怀孕,再到小孩出生,其间极少请假。”又如,武陵山区一名乡镇干部说:“我们是典型的权力不大、责任不小,钱没多少、事却不少,任务一层层加码压下来,恨不得一个人当作五六个人用。”

  基层党员干部爱岗敬业是好事,他们有时候为了推进某一项工作,为了赶任务、赶进度,加班加点地干,这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但如果他们长期“5+2”“白加黑”地干,长期加班加点,长期处在高强度的工作氛围里,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肯定是很不利的。毕竟基层干部也是人,他们的身体也不是铁打的,偶尔“疲态”一下正常,长期“疲态”,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近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媒体就曝光了几起干部自杀案件,从官方披露的原因来看,绝大部分官员都是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而抑郁症和精神长期的高度紧张、和压力大等都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如果一个地方的基层干部长期面临高强度的任务、高频次的督查、高压力的问责……让他们的“疲态”成为“常态”,这就可能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这无论是对他们自己,还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有害无益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听到这些有关基层干部工作负担的总结,相信很多人都在为基层干部的捏把汗。都担心在这样的“疲态治理”下,他们长期处于“周末保证不休息”,那会让他们的身体不堪重负,让他们的精力难以集中,这样勉为其难地工作,其成色恐怕是很受影响的。

  列宁曾经这样一句话: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如果基层干部“疲态”成为“常态”,没有休息时间,不能休息,他们的工作要干得多好多出色,恐怕也是不太可能的。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