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式基因编辑是有意犯禁

2018年11月28日 08:02   来源:长江日报   

  11月26日,在世界艾滋病日及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即将参会的深圳南方科大停薪留职副教授贺建奎投下一枚震撼弹,宣布一对经过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婴儿已于11月“健康诞生”。通俗讲,这是一对“人造”婴儿。消息传开,国内相关学术组织和学者对贺建奎的行为一致予以严厉谴责。

  作为涉及基因编辑的“临床试验”,依据我国法律法规,必须经过伦理审查和批准。贺建奎本人声称相关伦理审查获得深圳和美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但据媒体报道,伦理申请书的提交日期为2017年3月7日,而和美医院伦理委员会2017年5月8日才成立。和美医院已声明孩子不是在和美医院出生,而和美医院伦理委员会则否认进行过相关伦理审查。整个事件显得扑朔迷离。

  各界一致地从科学伦理的角度质疑贺建奎的行为,是因为目前就是靠科学伦理对科学活动进行“设防”。科学伦理是要保证科学活动符合人类最大利益,防止科学技术作为手段被滥用。科学无禁区,科学技术无善恶,但科学技术被用于异化的目的甚至反人类也是可能的,所以有必要给科学活动划出一定边界。从现实看,医学伦理审查具有“行政许可”和“法律许可”的作用。

  从舆论看,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上,有些人显然是误解了伦理审查的价值,他们认为在全世界相关科研人员严守共同体共识、不把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试验的情况下,贺建奎竟然“抢跑”,对其他“守法”科研人员不公平。实际上伦理审查主要是保证科研活动是善的、正当的、符合人类最大利益的,保障对科研人员的公平其实是另一码事。

  另一方面,贺建奎自称,为了有需要的家庭他愿意接受指责。这是把突破医学伦理底线包装成悲天悯人的救世济世大德高行,使人想起“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说法。但一项不合法、不安全的医学试验不仅可能对试验对象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而且有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给人类带来灾难,这哪里谈得上悲天悯人?

  贺建奎的主要问题不仅在于他违反医学伦理审查的要求,更在于他的所谓科学突破是一种突袭式的强加于人。即便医学伦理总是按“审慎-突破”的逻辑演进,这种突破也必须在公开的前提下进行。伦理审查是医学科研活动的批准程序,本质也是保障科研活动的公开性,将它置于社会控制下。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是在无人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将“突破”布告天下,将全人类暴露在其试验风险中,也将全人类置于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

  这种强加于人的做法,没有对大自然、对未知世界、对人作为终极价值的敬畏。如果贺建奎此举是正当的,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公之于众呢?在密室之中,权力可能腐败,科学活动也可能被恶意利用,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秘密状态下运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基因,没有监督,没有学术共同体的评议,没有社会共识,其危险性可想而知。在科幻电影中,某科学狂人正是在秘密基地从事反人类的科学研发的。

  目前我国法律对科学活动的规制主要靠伦理审查,但问题在于,这种民间伦理审查有可能被绕开,而且这种审查跟当下各种评奖、招投标程序一样,有可能被金钱俘获。考虑到科学活动正在打开生命的终极密码,科学狂人是可能存在的,资本异化科学的目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律规制越来越不可不在场,进行相应的立法已经势在必行。(杨于泽)

  网友留言

  伦理是手 技术是剑

  SiYi_w:我们深知科研成果对于科学家们的重要性,但不应该只追求自我满足,而放弃伦理道德。

  三月:科技战胜疾病的目的,是要让人过得更好,而不是只顾眼前,为日后埋下祸根。

  尹儿:发明创造可以,研发创新也可以,但风险区间要在人类可掌控范围之内。

  大河小狮:伦理是手,技术是剑,剑造出来是给手使用的,剑必须被人类抓在手上。

  康德的时钟:一方面不要让不成熟的基因技术给新生婴儿带来新的生命风险,一方面防止基因技术滥用导致更广范围的伦理问题。

  追求“轰动” 破坏科研风气

  Salai:这种行为对那些勤勤恳恳做研究,坚守伦理底线的科学家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方知情重:更关键的是,这体现了其对科研的轰动性大于公益性的取向,对于整个科研队伍的风气都有极为不良的影响。

  (杨京 整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