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道上递国旗 与专业相悖的“惯例”是积弊

2018年11月22日 10:40   来源:南方日报   张东锋

  尽管公众和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对苏州太湖马拉松冲刺阶段志愿者向中国选手何引丽递国旗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但赛事运营者好像并不觉得这是个大问题。运营方智美体育集团的一名负责人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披着国旗去冲线是一个惯例,是对中国选手的一种礼遇、一种尊重”,不会改变这一“惯例”。

  表面上看,或如一部分态度温和者所说,此次志愿者的做法之所以引发了争议,是“时机问题”。假如当时何引丽不是在与埃塞俄比亚选手争夺女子组冠军,或者是遥遥领先,很可能会如赛事组织运营者期待那般,披着国旗冲过终点,迎接观众的掌声和欢呼。现在,运营者很可能还会援引何引丽不希望苛责志愿者的回应为这种安排作注脚。然而,这些都并不能从根本上为其不专业之举提供充足理由。对组织运营者来说,一场马拉松赛可以被赋予很多意义,例如,到了一个传统深厚的城市可以冠之以“文化马拉松”,换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城市又摇身变成“美丽马拉松”,等等。然而,作为一场运动赛事,其赛事规则、要求的订立,首先应该体现专业性,符合运动规律,这应该是也必须是底线。

  专业地组织好一场赛事,这既是公平竞技原则的要求,也是对运动员的一种保护。从这个角度说,对任何一种性别、一种国籍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给予特殊“礼遇”,都是对对手乃至其本人缺乏起码的尊重。正因为如此,赛事运营方事后抛出的各种解释,都像是一厢情愿、自说自话的狡辩。那位负责人说“中国选手披着国旗来冲线,这个场面是非常震撼的”,但在观众眼里,冲刺阶段两位选手的你争我赶、一决雌雄的场面,何尝不震撼?如果何引丽战胜了盛产长跑健将国度的选手,不是更令人鼓舞?那位负责人还说“运动员是自愿去选择披国旗的,而不是强迫”,然而,当运动员在场上争分夺秒、接近身体极限时,让他们做竞技之外的选择题,岂不变成了干扰和负担?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井喷似的在全国各个城市落地开花。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只有51场;到了去年,各地举办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已高达1100场,参赛人次近500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马拉松赛事,通过跑步强身健体,形成一种全民运动风潮,莫说可以为专业竞技储存后备力量,其本身就传递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健康与美的追求。对赛事运营者来说,这当然是商机,但无论如何包装、运作,都不能忽视专业性要求。马拉松刚兴起那会儿,恰恰是一些组织运营者忽视了选手的健康要求,结果出现了数起猝死悲剧。前不久,青岛海上马拉松赛后,有参赛者发现完赛包里的饮料是过期产品,有选手饮后出现身体不适。这些从不同侧面说明,只有把专业的工作做到位,赛事才是成功的。捧着“惯例”说事,殊不知与专业相冲突的“惯例”是积弊。

  苏州马拉松赛事运营者声称不会改变递国旗的“惯例”,不知道是面对公众质疑强撑门面呢,还是发自内心地认为是志愿者的“无心之过”,更不知道所谓的接下来“会和各个组委会再去明确、细化竞赛组织和服务标准”能否有效避免场外因素对选手的干扰。无论如何,一场马拉松赛办得专业与否,参赛者应该能切身感受得到,完全可以“用脚投票”,各个城市也应该本着对参赛者负责的态度,在选择合作者时多一些专业考量。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