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对“手工作业”要心里有杆秤

2018年11月16日 10:12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从画画、剪裁到制作,4岁的彤彤和妈妈费了好大一番劲才将废旧的材料自制成一个灯笼。而当彤彤满心欢喜地带着灯笼到幼儿园参加评比时,却被其他小朋友手中高端大气上档次,在制作过程中只需粘粘胶水的网购灯笼比了下去。“彤彤,下次妈妈也给你买一个好看的。”看见孩子失落的样子,一旁的妈妈无奈地安慰道。(11月15日半月谈)

  老师对“手工作业”要心里有杆秤。

  本来老师布置手工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公益意识,那么这样的手工作业必须由孩子亲自动手,或者说让孩子唱主角来完成,家长的帮助只能是辅助,而家长直接去买,对孩子来说,反而是浪费了一次有益锻炼的机会。因此老师在布置手工作业时必须强调规则,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或在家长协助下完成的作品才能参加评比,这也是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而老师在评比过程中,完全可以看得出学生手工制作还是购买的成品,这时候就要明确规则。否则,购买的成品战胜了自己动手做的成品,对那些动手制作的孩子不公平,而且还在客观上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和弄虚作假行为。

  手工作业也要有相应的科学依据。比如,四岁的孩子最需要培养的是什么,老师要心中有数。孩子在四岁是想象力充分发展的时期,让孩子充分的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给孩子玩耍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地发挥天性,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手工作业就要围绕孩子的想象力来设计,而不是随便想到制作一个东西,或者什么节日就应景什么节日。

  现在很多幼儿园和小学以素质教育的名义布置的手工作业有泛滥的趋势,反而成了家长陪娃做科目作业后的另一负担。这就需要各地教育部门有一个统一规范,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手工作业,每学期需要布置多大的量。有规矩才有方圆,否则,科目作业的负担还没完全减下来,素质作业的又成了新负担,反而有违国家给孩子们减负的初衷。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