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技术相处是个问题

2018年10月19日 07:55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刘洪波

  机器改变了人类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思想方式和世界观念。怎样与技术相处,越来越不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日前,有大人带小孩在北京站乘车,因为大人忙着看手机未注意到周围,致使孩子掉下站台,幸获铁路工作人员帮助,未酿事故。北京站特别提示,带小孩的旅客应密切关注身边孩子的举动,防止发生意外。

  埋头看手机而不注意周遭情况的人,被称为“低头族”。在静止状态下,“低头族”要防的是影响眼睛脖子等个人健康,还有别耽误了自己的事,但总不是大问题。而在行动状态下,“低头族”就可能产生大问题。有的人走路看手机,有的人骑车、开车也抽空看手机,由此造成的事故已不少。行动中的“低头族”,连自己的安全都不能保证,更不要说照顾身边孩子的安全了。

  时下,手机终结“个人电脑”,使信息产品开始变成人体器官。但人怎样与手机相处,成了一种新的困扰。信息产品器官化,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许多人处身于一种环境而关注点却在别处,“在场而不在场”、灵魂出窍的情形增加了;人们更多地投注到网际社交中,而疏忽了所处现场的交流,于是就会出现身与心不再相随的情况。

  如果要算总账,相信手机带来的社会收益,是远大于社会所付出的成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后面有巨大的产业收益。不过,落到每个人头上,得失又是不平衡的。有的人低头看手机落了水,有的人看手机摔了跤,有的人看手机撞了车,有的人看手机丢了孩子,所失就十分巨大。家庭成员间抱怨手机离间了亲情,一起吃饭都交流不了几句,更加普遍。

  过去我们习惯于认为,人运用工具改变世界、达成目的,而不会或很少被工具所改变。但实际上,机器改变了人类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思想方式和世界观念。当然,机器是从总体上造成了这种效果,而不是哪一个机器。手机似乎有所不同,它像“器官”一样深层地介入人的日常生活,改变人的各种行为,这使它显得有些特别。未来,类似手机这样的工具,还有更深层次地介入肌体的技术,可能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例如基因编辑、思维读写,例如穿戴式技术突破皮肤变成植入式设备等,都将更深刻地改变人的本身,这是可想而知的。

  怎样与技术相处,越来越不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尽管新的技术,在刚出现之时,可能会带来社会适应上的冲击,随后才会被顺当地融纳进生活,被社会和人们的习惯所接受,但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直接在思维、大脑和精神领域处理过技术外加的经验。当技术直接开始改造人的时候,人是否还能够与技术像历史上曾发生的那样平滑而友好地相处,可能真的是一个问题。

  (作者系知名媒体评论人)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