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未成年人免于沉迷,平台就该守土有责

2018年10月18日 08:31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阅读提示】“忍不住想玩,不玩就闹心”:网游防沉迷,我们需要怎样的行动?

  光明网评论员:近年来,未成年人因沉迷网游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前不久,江苏一名13岁少年坠楼身亡,家长怀疑孩子因沉迷“吃鸡”游戏坠楼,引发诸多媒体持续关注。一边是吸引力强大的网游,另一边是好像还没那么强大的防沉迷系统,两者之间的鸿沟,该如何填补?我们需要怎样的行动?

  今年初,一篇《被手机游戏围困的乡村和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返乡手记走红,作者描述在自己的老家:不懂“吃鸡”是“文盲”,网瘾成为乡村“流行病”。由于观察切面有限,“游戏围困乡村和未来”的说法或许有点夸大,但是,网络游戏玩家低龄化,以及未成年人到底如何与游戏“健康”相处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必须直面的一道现实问题。

  近日《焦点访谈》就聚焦了“沉迷于手机的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其中一些孩子甚至因为游戏荒废学业。而半月谈记者在辽宁某省级贫困县的4所村镇中小学校随机采访了30多名学生,发现除极个别女学生表示没玩过网游外,95%以上学生表示用电脑、手机等玩过游戏,游戏也成为学生之中最热门的话题。与此形成呼应的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近年来有关未成年人沉湎于游戏的报道乃至恶性事件越来越多。一些游戏平台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着手建立游戏防沉迷措施。

  然而从现实来看,目前的游戏防沉迷系统,似乎更多徒具象征意义。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尽管许多网游和手游都设计有防沉迷系统,包括实名制验证、游戏时间限制、收益限制等功能,但实际应用中,这些措施无法排除通过借用验证资格、更换账号等方式“攻破”的可能,难以切实发挥作用。而据业内人士透露,青少年的付费能力有限,游戏设计师不会将盈利点放在青少年身上,但青少年有大把时间,进入游戏后,可以将参与玩游戏的基数拉上来,给一些付费玩家更好的体验,因此一些开发运营企业虽然在社会舆论之下开始启动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但动力不足,效果有限。

  或许,打造一套“坚不可摧”的游戏防沉迷系统终究显得过于理想,但是,借用资格验证、更换账号的方式就能轻松消解的防范系统,无疑显得过于低级。游戏平台在这方面是否真的保证了足够的技术投入,是否仅仅只是为应付检查,值得疑问。理想状态下,就应该把未年人沉迷的因素考虑到游戏的设计中去,从前端就增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而要实现这一点,不能只靠游戏平台的自我觉醒,从法律角度强化游戏平台的责任意识,以倒逼其真正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游戏监管体系不容缺失的一环。

  说到游戏防沉迷,似乎存在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即认为玩游戏是个人自由,构建防沉迷系统纯属多此一举。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忽视了未成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让未成年人免于或降低因沉湎游戏而带来的伤害,实质是现代社会未成年人保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不只是要求单个游戏平台要建立防沉迷系统,更应该从制度层面,从整个行业层面构建一个普遍的防御网,比如加快推进游戏分级制,让防沉迷成为所有游戏的标配设计,而不是管了“农药”,又来了“吃鸡”。

  当然,游戏本身并无原罪,需要防治的是青少年过度沉迷游戏,并且也决不只是说游戏企业和平台开发一套防沉迷系统就能万事大吉。这里面有教育责任,家长监护责任,还有社会观念因素等等,都需要摆正。而从游戏监管角度,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开发者,都理当守土有责,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置于更高的价值序列,在前端就施以更有效、更具诚意的应对阀门。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