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疾险变“糊涂险”,监管要聪明

2018年10月16日 10:33   来源:东方网   李秀荣

  重疾险在中国已历经23年的持续迭代,随着产品日趋复杂,各种形态的保障混合之后,简单的费率产品形态和费率的对比,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到最终的购买决策。一位知名精算专家前不久公开坦言,国内大病保险捆绑销售、拆分病种等,设计得过于复杂,让人“买得比较糊涂”。对消费者来讲,越复杂的金融产品,想剖析其中的本质就越难。(10月14日《北京青年报》)

  老百姓购买重大疾病保险,显然是为提高治病的医疗条件,同时防止因病致贫。如若不幸患上重疾,少则十多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花费,让许多家庭扛不住。然而,如今的重疾险确实是“糊涂险”。按照老百姓的朴素理解,被保人只要购买了重疾险,像患了一些特定的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脑溢血等,保险公司就当对被保人所花医疗费用给予适当理赔补偿。然而,被保人往往会遭遇“理赔难”,“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又如何实现购买重疾险的初衷?

  上述报道就为我们提供了一起重疾险“理赔难”的例子——消费者徐某购买了一款寿险和重疾险套餐。去年3月徐某被确诊出冠心病,医生给出两个选择:创伤较小的冠状动脉支架术,或开胸治疗、伤害较大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徐某选择了前者,住院花费超10万元。出院后徐某申请理赔但被拒绝,理由是冠心病的理赔条款要求:需要实施开胸。随后徐某两次申诉,最终依然败诉。保险理赔不仅要论病种,还要论治疗方式,这恐怕就是设计得过于复杂、让人买得比较糊涂的重疾险了。

  重疾险为何会变“糊涂险”?重疾险与其他险(如寿险)互相捆绑、组合销售,重疾险并非主险,只是附加险,宣传时却利用人们的大病忧患意识,大肆宣传“重疾种类最多、多倍赔付、大病小病不用愁”,大有将重疾险宣传成主险的架式,只是为拉高保单价格。遇到理赔需求时,则回归到附加险的面目,再将免责条款设置得很苛刻,这就容易让被保人对重疾险产生期望落差,感到“货不对板”。

  而且,保险销售本就噱头多,存在误导成分。为增加销售,保险业务员掺杂虚假宣传内容或欺诈误导成分。比较普遍的则是片面介绍,不向消费者解释免责条款等不利于销售的内容,使被保人没有全面了解投保人的权利义务。或夸大保险责任,或夸大投资收益,引诱消费者投保。或混淆产品,使消费者陷入“需用钱时可取回保费”等认识误区。尤其是重疾险,往往会被包装成“稳赚不赔的生意”。

  一场疾病可能摧毁一个家庭。对重疾险变“糊涂险”,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重疾病种定义、重疾险合同条款、理赔条件、免责条款等方面,进一步理顺重疾险存在的问题,彻底取消捆绑销售等做法。正如网友所说,“不以促进被保人积极治疗重大疾病为目的的重疾险,都是瞎扯淡”。据说目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在启动相关工作,但该工作不能全靠协会,协会毕竟是保险公司的娘家人。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